影音★【有影】啥?瑜珈老師竟也「慢性疼痛」纏身… 放鬆不了病因全怪它

▲過度訓練肌肉自律神經在作祟,瑜珈老師也鬧慢性疼痛。(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少人為了放鬆、解除身體硬僵與疼痛而學瑜珈,但一名42歲的瑜珈老師,卻因為近年來同業競爭大,擔心流失學生而不敢請假休息,結果過度訓練肌肉,惡性循環出現慢性疼痛以及焦慮、心悸、疲勞、失眠等症狀,就醫發現自律神經失調嚴重。醫師提醒,疼痛的警訊,除了身體出毛病也恐是自律神經失調。

收治病人的榮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梁恆彰表示,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訊號,不可輕忽,門診中就有不少慢性疼痛患者都伴隨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儘管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卻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讓人處於亞健康的狀態。

像該名瑜珈老師雖然身處放鬆的工作環境,卻由於持續過勞及壓力的累積,自律神經失調多年,直到慢性疼痛纏身,才不得不正視身體已經在抗議的事實。

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易緊張的人,最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梁恆彰說,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組成,在人體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交感神經使人興奮、保持警覺、隨時準備因應環境中各種壓力狀態;副交感神經則是讓人放鬆、休養、恢復身心等。

梁恆彰指出,自律神經失調最常出現胸悶、心悸的症狀,此外,也可能引發鼻塞、鼻炎、胃食道逆流等。雖然休息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但是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過度緊張,常無法真正放下休息,導致交感神經太過活絡,自律神經無法維持平衡,長期處於亢奮狀態而導致內心煩躁或情緒低落。

梁恆彰提醒,慢性疼痛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同樣的,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導致慢性疼痛,長期不理會它也可能會衍生各種慢性疾病。除了放鬆休息、運動或用藥治療外,也可以在排除潛在疾病後進行自律神經調節治療,以乾針或水針進行治療,刺激末梢神經,或緩解受刺激的末稍自律神經以中斷腦部自律神經的不良反射。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 /台北報導 全台三級警戒全面降級倒數計時,一旦降級,最先碰上的就是父親節假期,外界難免擔憂會不會重演先前母親節後爆疫情的覆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6)日強調這是兩難,「父親節確實也應該要過」,但盼民眾在防疫期間...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 /台北報導 日本疫苗護照今(26)日正式上路,只要持有該護照,入境其他國家可以縮減隔離的天數、甚至免除隔離,首波僅適用5個國家,台灣並未入列。台灣是否可能跟進相同作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給了答案,強調目前不會採...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 /台北報導 好消息!確診死亡連續第二天「+0」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雖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程子奕/台北報導 想拋開眼鏡的束縛,省去隱形眼鏡的花費,對近視一族而言,雷射手術可說是安全、快速的解決之道,手術畢竟是做在眼睛上,更加謹慎小心,怎麼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雷射方式往往是最花時間的一關,雷射手術經驗豐富的新竹大學眼科診所醫師胡裕昇針對目前國內兩大主流近視雷射一一剖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