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當「張嘴」變全身劇痛的惡夢開關 頭頸癌患吃出生機得這樣做

▲一張嘴就可能觸發劇痛,台中榮總放射腫瘤部醫師謝合原感嘆,頭頸癌患者光是「吃飯」就是真正的生死關頭。(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程子奕/台中報導

只要一張開嘴巴「渾身上下沒一塊不疼的地方」!吃東西對一般人而言,再享受不過了,但對於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頭頸癌患者而言,一天三餐時光,卻可能是次次劇痛的開始,因治療特性使然,光是張嘴的動作就可能觸發癌症疼痛中最劇烈的突發性疼痛來襲,吃不下導致虛弱,不只疼痛感更放大,連原本治療效果也打折,得抓緊「快速止痛」方式,恢復進食能力。

台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謝合原點出,若論癌症疼痛的發生率,頭頸癌絕對排名前2位,因為臨床有6到7成病人後續需要放射線治療,易嘴乾嘴破,單單一個張嘴的小動作,就可能牽引出撕心裂肺的劇痛。而以目前臨床現況而言,放射線治療期間,願意同步裝上鼻胃管的頭頸癌病人少之又少,多數病人仍須透過經口進食來獲取營養。

門診就有一名40多歲熟男,接受放射線治療3周後,不但產生口腔黏膜炎,且每次吃飯前張嘴就會感受到劇烈疼痛,每天吃不好、睡不飽,認為用嗎啡就會成癮的他,面對止痛治療一拖再拖,最後實在是痛到無法忍受,才乖乖聽醫師的話,除了按時服用長效型鴉片類止痛藥品控制較長時間的慢性疼痛之外,病人有額外止痛需求時,搭配使用貼在口腔黏膜、能快速生效的超速效止痛藥品,才能順利進食。

這並不是個案,謝合原多年經驗,不少年輕的頭頸癌患者都有相同迷思,認為嗎啡會成癮、嗎啡會傷身,甚至用了嗎啡就代表病情惡化了,面對癌症引起的疼痛,錯誤抱持「自己撐得過去」的想法,尤其是普遍愛面子的男性,下場就是,被疼痛拖垮了體力,更延誤了黃金治療時期。

癌症疼痛可分3類,一是手術傷口、外傷導致的急性疼痛;一是疼痛強度不會大起大落,但持續性、長時間(通常半年以上)的慢性疼痛;最後便是最為棘手,可能因為一個特定動作或姿勢,說來就來的突發性疼痛,平均來說約3分鐘便可達最痛的階段,持續時間僅半小時到一小時。

謝合原指出,癌症的急性、慢性疼痛,可分別使用短效和長效的止痛藥品來度過,但面對規律使用長效型強鴉片類藥物下仍可能發作的突發性疼痛,以口腔黏膜癌的頭頸癌患者進食為例,就得依賴超速效止痛藥品,利用所謂「口頰痛痛貼」,因劑型特殊不需如口服藥品一般等待腸胃旅行及吸收的時間,能夠瞬間解痛,病人不痛了才能好好吃東西,營養充足才有力氣接續治療。

謝合原強調,止痛治療的重要性在於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避免營養狀況一夕崩盤,甚至出現白血球不足、電解質失衡等情況,屆時只能延後療程或者降低療程的強度或劑量,這些都會讓治療效果打折扣。此外,頭頸癌病人因本身進食狀況就不好,需特別小心所謂的「癌症惡病質」;癌症病人若在半年內體重減輕超過5%,如60公斤者只要掉3公斤,就已落入癌症惡病質,恐影響治療完治率、病人對副作用的耐受性等,將直接衝擊病人存活。因此,除了避免疼痛影響食慾,健保也有荷爾蒙類的食慾促進劑,如常見的橘子口味的藥水,能夠幫助病人願意開口吃飯。

「有痛就要說」、「務必按醫囑服用止痛藥品」謝合原一一提醒,止痛治療要成功,病人的配合度最為重要,鼓勵病人時時反應疼痛狀況給醫師,好據此調整用藥量,方能戰勝癌症疼痛。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台北報導 明明沒撞到,為什麼會牙裂呢?牙醫師解釋,排除意外撞擊造成的牙裂,常常吃硬的食物,如堅果、較硬的花生、蟹殼等食物,抑或是牙關緊咬、夜間磨牙,長時間下來造成牙齒裂掉的機率大增,「牙裂算是一個意外,也是個傾向。今天有顆牙齒突然斷裂,就代表其他牙齒都可能也會裂」。中度嚴重者...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台北報導 「不要!不要!我不要看牙齒!」在牙醫診所小朋友一邊尖叫,一邊掙扎,伴隨著家長無奈的安撫聲,這個畫面是否很熟悉呢?台灣小朋友普遍害怕看牙醫,但專科醫師提醒,如果學齡前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口腔習慣,恐怕乳齒掉光了,恆齒可能也長不出來。 中壢天晟醫院牙科部醫師閻以煇時常遇到...

閱讀詳情 »

▲台灣東洋董事長林全(中)。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李映萱、陳子奕、呂怡潔/台北報導 台灣東洋因代理德國BNT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台灣授權引發多項爭議。董事長林全今(12日)為此舉行說明會,10 月 12 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取得 BNT 授權,發布重訊當天成交量爆出 200...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研發中的3支國產新冠疫苗即將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為加速進度,首度由政府出面招募志願受試者,目標至少要找2萬人,但宣布不到24小時就有破萬人搶登記,連衛福部長陳時中都表示樂當「白老鼠」,引發外界關注,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下午強調,並不清楚陳時中後來有沒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