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轉移性「腸癌」變「藏癌」難察覺 積極用藥開刀存活翻倍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靠新藥徹底翻轉存活率。(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新發生病人數每年已破1.5萬人,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2成病人發現時已是第四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糞便潛血篩檢下,已出現第一、二期人數增加、第三期下降的好現象,唯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鐵板一塊,占比始終維持2成,儼然是篩檢的盲點,所幸有傳統化療、標靶藥、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接力成為救命關鍵。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徐鴻智醫師多年經驗,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之所以占比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往往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出現嚴重腸阻塞,或癌細胞轉移到肝臟、淋巴,身體不適就醫檢查時才被發現。

此外大腸直腸癌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徐鴻智醫師說,正因為年輕人身強力壯,總認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啦」、「這只不過是火氣大、壓力大罷了」,把有一陣沒一陣的血便症狀當痔瘡看待,因而延誤就醫,這一拖就拖到轉移;背後的心理機轉,他直言,更凸顯年輕人異常恐懼癌症而不想面對的鴕鳥心態。

不過,醫師也強調,不必要一聽到「轉移」就直接跟「沒救」聯想在一起,因為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之上,早已經打破了「晚期等於末期」的傳統印象,即使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透過積極治療,存活率都大幅翻倍。

徐鴻智醫師表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的化療藥物出現以及標靶藥物的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開刀搭配化療,存活率已經從早年的不到1年,延長至現今的平均2到3年,平均5年存活期最高可達2成,甚至撐過5年、10年都大有人在,關鍵就是積極的治癒性治療策略,能開刀就開刀、能化療就全力化療,力拚第一次治療就徹底打贏癌細胞,不再復發。在這樣積極治療下就有70歲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阿嬤與癌和平共處迄今超過10年。

徐鴻智醫師說,醫學進步是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最有力後盾,目前國際間好的藥物,健保已幾乎全面給付,尤其是第四期的藥物,健保在去年12月也給付了新一代口服化療藥可供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的後線治療,相較於傳統的針劑化療藥,口服化療的副作用更少,不會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令人難熬的副作用且免去傳統針劑化療病人須往返醫院的奔波之苦,同時也不會有標靶藥物產生的皮膚反應。成為病人在後線治療、體力不濟時或不適合針劑化療者,可治療的更好方式。

面對大腸直腸癌,積極治療是患者的最好選擇,徐鴻智醫師建議,早期及高危險病患手術後應接受輔助性化療,避免癌細胞轉移;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後線治療則可使用口服化療藥物,控制住腫瘤不再失控,維持生活品質。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名醫談癌》「晚期」不再是「末期」! 腸癌治療徹底翻轉舊思維

罹癌第四期等於末期? 「大腸直腸癌」新治療徹底顛覆舊觀念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每日確診個案人數爆量,為避免輕症、疑似個案全跑到大醫院急診要篩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6)日宣布,即日起增加公費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診所,只要抗原快篩陽性或有症狀的民眾,都可以前往採檢。 指揮中心自2020年起就建置有COVID-19採檢網絡...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指揮中心緊急採購快篩試劑,卻爆出在野質疑「小吃店變生醫公司」的圖利疑雲,面對質疑聲浪不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6)日下午在防疫記者會上,再度刻意花時間澄清,強調此次緊急增備快篩試劑,廠商都須符合3資格並於投標後查驗相關文件,並不受公司規模、資本額限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去年底有一名16歲少女在接種了BNT疫苗之後,不幸過世,家屬質疑孩子的死因跟疫苗不良反應有關,要求解剖,也質疑法務部跟衛福部互踢皮球,讓愛女冰了4個月還無法下葬;甚至有人指控專家小組失職,要求國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6)日回應「要指控就要拿出證據」,...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范綱儀/台北報導 本土、中重症、死亡三項繼續破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36168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10例死亡,中重症增加87例,全部刷新單日新高。今日新增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一名30多歲男性,過去只有泌尿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