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位50年老醫生的真實告白:全身健檢根本不用花錢,他們其實都這樣檢查身體,太簡單了吧!

一位50年老醫生的真實告白:全身健檢根本不用花錢,他們其實都這樣檢查身體,太簡單了吧!

翻拍自ezgoe

 

 

 

一、肺功能檢查

1、憋氣 深吸一口氣,然後憋氣,時間越久越好。能憋氣50秒鐘最理想(50歲為30秒、60歲為25秒),如果少於10秒,說明肺功能很差。

2、吹氣 深吸一口氣,然後猛吹氣,能在3秒內吹完則肺功能正常(50歲為4秒,60歲為5秒)。中老年人吹氣時間超過6秒,預示肺功能下降,可能存在氣道阻塞性肺疾患,很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造成的。

二、心功能檢查

1、原地小跑一會兒 (感到微微氣喘即可),脈搏增快到每分鐘100-120次。停止活動後,在5-6分鐘脈搏恢復正常者,心功能良好。如8分鐘恢復,說明心功能較差;超過8分鐘則心功能有問題。

2、爬樓梯 中老年人爬3-5層樓梯感到心跳加快,有些氣喘,但休息10分鐘恢復正常為良好。如爬完樓梯感到心臟像要從嗓子眼兒跳出來,休息20-30分鐘後仍感到氣急、呼吸困難,甚至心跳越來越快,則心功能明顯下降。

三、動脈硬化檢查

坐位前屈,坐在地板上,向前伸直腿,腳趾朝上,腰部前彎,手臂前伸努力觸及腳趾。如果夠不到腳趾,或夠腳趾的過程中感到憋氣、心慌等不適,說明動脈已硬化。做以上動作時動脈血管壁受到牽拉,如血管壁硬化則會產生不適。

四、糖尿病檢查

單側眼瞼下垂,中老年人突然一側眼瞼下垂,這是糖尿病引起的動眼神經麻痹的信號。長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引起機體的代謝紊亂,從而導致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引起單側眼瞼下垂。患側眼眶上區疼痛,有時看東西重影。

五、青光眼檢查

觀察瞳孔,瞳孔正常直徑為2-5毫米,圓形。瞳孔呈橢圓形多是青光眼的表現。當青光眼患者眼壓增高時,動脈血管的末梢缺血最明顯,所以上下方虹膜缺血最早、最重,虹膜缺血性萎縮就明顯些,導致瞳孔呈垂直橢圓形。

六、腎病檢查

查尿蛋白取100毫升新鮮尿液,放入器皿中,加熱至沸騰後,尿液會出現渾濁。此時在尿液中滴入5-10滴白醋,並再次加熱,如渾濁消失表示正常,如渾濁不消失則為蛋白尿,應引起警惕。

七、血液黏稠檢查

看舌頭,對著鏡子伸出舌頭,如舌頭顏色發紫,說明血液黏稠;如果不僅發紫還有紫色斑點,則血液黏稠度過高,並已出現循環不良和淤血。

八、骨質疏鬆檢查

測中指間距,兩手向兩側水平伸直,測量兩手中指指尖之間的直線距離,然後再測量身高。如果身高比兩指間的距離少,說明骨質疏鬆和骨密度減少。身高比指尖距離少2-3釐米者,照X線相片可顯示為明顯的骨質疏鬆。

九、腰椎間盤突出檢查

挺腹伸腰仰臥,兩手置於體側,以枕部及兩足跟為著力點,將腹部向上抬起,保持上述體位並深吸氣憋10-20秒,憋至面色潮紅,如感到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說明腰椎間盤突出。這項測試是通過增加腹內壓力使腰部椎管內壓力增大,如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神經根病變,就會引發腰部及下肢疼痛。

十、骶髂關節檢查

盤腿試驗,又稱「4」字試驗,仰臥,將一隻腳向內彎曲放在另一側伸直的大腿上。請家人一手按住對側胯骨,另一手將屈曲的膝部往下壓,若臀部出現疼痛說明骶髂關節有病變。骶髂關節疾病是產生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特別是老人腰腿痛多由此引發。

記得分享給你身邊的人知道哦!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彰化先前針對居家檢疫無症狀者「普篩」,篩出國內的案485、自美國返台探親10多歲少年,一度引發外界對現行防疫政策的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9)日進一步公布針對案485的病毒培養結果,強調只要完成14天居家檢疫,其...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無視居家檢疫禁令,兩度擅自外出趴趴走,新北市衛生局今(9)日已裁罰50萬元、並強制送集中檢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在例行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由於李萬吉非確診病例,接觸者並不需要自主健康管理;另外,指揮中心...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短期商務人士入境申請縮短居家檢疫」名單又有變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9)日宣布,由於越南本土疫情趨緩,近2周僅零星個案,即日起自中低感染風險國家調整為低感染風險國家;另考量香港近期本土疫情亦持續趨緩,連續2周達到...

閱讀詳情 »

▲(示意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莫名其妙心情不好?甚至萌生輕生念頭?當心不是每一次低潮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國內臨床心理師提醒,很多時候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增加心理疾患的可能,因此,學會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技巧非常重要,利用「心情筆記」、「肌肉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