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日乾洗手上百次發炎、脫皮? 一般防護「溼洗手」就OK

▲(照/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勤洗手」、「戴口罩」已成全民運動,但長時間、頻繁使用乾洗手,卻也洗出不少問題,造成手部皮膚紅腫、疼痛、乾裂、脫皮,甚至皮膚發炎。醫師就提醒,除非是醫護人員,一般大眾應儘量採用「溼洗手」,清潔效果上更優於乾洗手。

洗手次數最多的,莫過於第一線醫護人員了,以急診室護理人員為例,不少人「工作一整天,洗手近百次,」,症狀也從一開始的雙手乾裂、脫皮到紅腫,更嚴重就演變成皮膚炎。

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余孟恭表示,這就是經常使用乾式洗手液清潔雙手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一旦手部皮膚發炎,失去完整的保護屏蔽,碰到清潔液時往往疼痛難耐,讓原本已經受傷的皮膚更加嚴重。

受損的雙手,光看外表就看得出來表皮乾燥,手指部份還有多處龜裂,甚至已有紅色近真皮層的皮膚組織顯露。

余孟恭指出,慎選「清潔方式」,例如使用低敏肥皂、低濃度或不含消毒藥劑的洗手液,其實也能降低皮膚發炎狀況。由於「乾式洗手液」是即時清潔的洗手方式,含酒精與清潔消毒劑等成份,才能快速達到消毒、清潔效果,但過程卻同時也溶解了皮膚上的皮脂,是雙手乾裂、脫皮的主因,敏感性膚質的人還會產生皮膚紅腫或發炎狀況。

因為洗手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余孟恭強調,解決之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洗手次數,建議一般大眾,洗手盡量採用「溼洗手」,清潔效果更優於乾洗手。且無論是溼式或乾式洗手後,都必須以手巾、手帕或擦手紙擦乾,才能再接觸物品或繼續工作。

醫師說,若再以適當的擦拭乳液滋潤皮膚,可保持皮膚的水分與油脂,可減少手部皮膚受傷,但若已經出現紅、腫、癢或發炎等症狀,就得趕快就醫,避免繼續惡化。

照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最新失智人口估破29萬人了! 一年多了1.1萬人

什麼?「針眼」有兩種! 一種熱敷更腫痛、一種冰敷好不了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又見年輕人打BNT死亡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6)日公布國內最新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其中新增6例死亡,其中就有一名年僅18歲年輕女性,本身有癌症病史,9月29日打完疫苗當天就有副作用問題到急診,11月9日因為上腹痛未改善,又到急診就醫,11月...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加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2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2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分別自愛爾蘭及柬埔寨入境。值得注意的是,兩人分別接種過...

閱讀詳情 »

作者 李碧華人生風味本該多層次,恣動取靜,放眼所見也落得有新貌。「若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奉行這個千古論點,斜槓醫生李兆麟的文青味帶有宋朝的簡約,換成如今的說法就是,外貌談吐都熨貼的「型男」。李兆麟不但是抗老醫學專家,也是知名歌手,以醫療結合音樂,治病也治心。(圖/李兆麟提供)到訪這一天...

閱讀詳情 »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飲食方法百百種,你有聽過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嗎?與數字的斤斤計較讓它看起來專業了不少,強調 40% 碳水化合物、30% 蛋白質、30% 脂肪的進食方式,號稱這樣「減少身體發炎」的方式可以瘦身、讓身體與思緒更清晰、減緩老化速度,有那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