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自蠻便宜
最近股市漲跌無常,忽冷忽熱,可憐的小九立馬就中招感冒了。沒想到去趟藥店回來,發現錢包裡兩百大元陣亡!整個人頓時更不好了!!!
回到家,越想越奇怪,打電話去問曾經是藥店店員的表姐:明明感冒不吃藥也能好,但為什麼我為了緩解症狀而買個感冒藥就得花掉一兩百呢?
表姐高深莫測地說:九妹啊,你還是太嫩了。其實,從你走進藥店大門的一刻,便可能走進了店員布下的重重陷阱,他們對你說的第一句話,就暗藏「殺機」——
店員在顧客進店之後,一般不會直接問買什麼藥,而是問顧客哪裡不舒服。
一方面因為目前大部分藥店都已配備執業藥師,可以為患者提供建議;另一方面,瞭解顧客需求後可以有針對性的推薦藥品。
當然,這也給「高毛利」藥物的出現提供了機會。
店員最先推薦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藥效還可以,但品牌一般、毛利率較高的藥。這些藥雖然和經典藥很相似,但可不一定是名牌大廠出產的哦!說到底,還是「高毛利」惹的禍。
很多藥店總把中成藥、複方製劑當西藥賣,因為中成藥的利潤比西藥高出30%~50%,而且由於添加了西藥成分療效也還不錯。既能快速起效,又能滿足國人「純天然中藥」的癖好,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患者點明要某品牌藥品,店員拿藥時,也會「熱心」瞭解病情,並認真地繼續宣揚推薦藥品的好處,如毒副作用更小等,利用知識不對稱達到產品推介的目的。
「搭車銷售」也是藥店提高利潤的重要途徑。由於房租、人員工資、流通環節成本居高不下,單純的藥品銷售已經讓藥店很難生存,而高毛利的維生素產品、保健品,或者各種中藥衍生品往往成為店員重點推介的對象。
一小部分唯利是圖的店員,會把握現代人好面子的特點,極其熱情推銷讓面子薄的客人不好拒絕購買。
藥店貨櫃上,顧客目視最容易看到的肯定都是高利潤的產品,低毛利甚至賠錢的品類擺在患者很難發現的地方,甚至是不上櫃。
所以記得下次去藥局一踏進去前,就先說:「拒絕推銷!」懂不懂?
因為我們自己會買啦!買那些固定的老廠牌就對了!(經過那麼多人的試驗還能存活下來,就是好東西)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