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七旬翁瀕臨心衰竭!「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治療

七旬翁瀕臨心衰竭!「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72歲的孫先生罹患房室傳導阻斷併心搏過緩多年,裝置傳統心臟節律器治療十餘年,近兩年開始有心衰竭症狀,包括呼吸喘及無力,左心室收縮功率,也就是左心室將血液打出去的能力僅剩43%,不及正常值的50%以上。

收治案例的高雄長庚心臟內科陳煌中主治醫師指出,孫先生雖然左心室功能下降,但卻不低於健保規定的嚴重心衰竭標準小於35%以下,因此無法申請心衰竭病人專用的雙心室再同步化治療節律器,恰好心臟節律器電池沒電要換電池,因此重新裝置了一條新的導線刺激左束支起搏,在急性期術後,左心室功能在較符合生理性心臟節律器的刺激下可達到55%。

生理性心臟節律器:心搏過緩治療的進階版

心搏過緩是指每分鐘心跳少於60次,常見的病因有竇房結功能異常及房室傳導阻斷,因而心輸出量低下,引起疲倦、頭暈、昏厥等症狀。對於像孫先生這樣因頻繁心臟節律器電刺激,造成左心室收縮功率下降;或房室傳導阻斷合併心臟節律器電刺激比例大於40%的病人,現今治療指引或專家建議可將節律器導線裝置到希氏束,或是裝置到左束支,兩者統稱「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此治療方法是更符合生理功能的節律器治療方式。


七旬翁瀕臨心衰竭!「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治療

陳煌中醫師解釋,正常的心臟電流傳導神經路徑,是從竇房結開始發出訊號,經過心房往下傳到房室結,在房室結下傳到心室時,會經過一小段名為「希氏束」的神經,往下再分為左束支及右束支,進而引起左右心室的同步收縮。

陳醫師提到,傳統的心臟節律器是裝置在右心室的肌肉上,若節律器發出電刺激在肌肉層,電流傳導方向是逆行的,較不符合生理特性;若是將心臟節律器導線裝置在希氏束上,由此做電刺激,電流傳導會很均勻地往左束支及右束支傳導,因此就會導致較符合生理性的電刺激心臟收縮。

「這個手術需要一定的技術。」陳醫師坦言此術式不普及的原因,主要是將節律器裝置在希氏束或左束支的位置,需要特殊導管及導線,尋找到確切位置也非常有挑戰性,因此執刀醫師至少需要累積10幾例以上,甚至到40例的經驗,才比較容易上手。

生理性心臟節律器術後不良事件下降最多達3成

根據格伊辛格心臟研究中心的Pugazhendhi Vijayaraman醫師團隊研究顯示,病人在接受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治療後,發生不良事件包含死亡、心衰竭住院、需升級裝置雙心室再同步化治療節律器的風險下降達3成,因此有逐漸興起的趨勢。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最理想是裝置在希氏束纖維的心臟節律器,但有一成的病人可能有較高電刺激閾值,造成減少電池使用年限。而左束支心臟節律器可提供更穩定的左心室心臟刺激,可能是為來生理性心臟節律器發展的趨勢。

【延伸閱讀】

八旬翁不堪二度「開心」 心臟「裝電池」治療心搏過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45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不少家長都會發現,兒童似乎比大人更容易得到中耳炎,甚至還會反覆發生!臺北榮民總醫院陳俊仁醫師說明,兒童的耳咽管較短,且呈現較水平的角度,所以鼻腔和喉嚨的病菌容易進入中耳,引起發炎;相較於兒童,成人的耳咽管較長,且呈現較垂直的角度,因此不容易得到中耳炎。游泳不會造成中耳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高齡確診罹患攝護線癌,而且又是新診斷就已多處骨頭轉移的「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到底該不該積極治療?對醫生和家屬都是一個不容易決定的問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紹全指出,就臨床而言,晚期攝護腺癌是否進行積極治療,會依據病患年紀、疾病嚴重程度、共病問題,以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正值生育年齡的秀秀(化名)年僅33歲,結婚三年沒有避孕,卻始終得不到好消息,在前往婦產科檢查後,意外發現子宮內竟有三顆7至8公分的肌瘤,後續經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海扶刀中心負責人鍾國騰醫師的手術治療,秀秀半年後即自然懷孕,甚至原訂透過剖腹產生產,在計劃時間前就順利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台灣號稱近視王國,受近視困擾的人很多,近視雷射手術也蓬勃發展。近來近視雷射手術進步,不僅邁向全智能,並有淺層手術興起的趨勢,手術舒適度、術後安全性都大幅提高。不過知名眼科臨床研究副理陳思如呼籲,想近視雷射的民眾應了解自己的需求,慎選診所進行完整術前評估,了解手術優勢和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