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七旬翁瀕臨心衰竭!「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治療

七旬翁瀕臨心衰竭!「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72歲的孫先生罹患房室傳導阻斷併心搏過緩多年,裝置傳統心臟節律器治療十餘年,近兩年開始有心衰竭症狀,包括呼吸喘及無力,左心室收縮功率,也就是左心室將血液打出去的能力僅剩43%,不及正常值的50%以上。

收治案例的高雄長庚心臟內科陳煌中主治醫師指出,孫先生雖然左心室功能下降,但卻不低於健保規定的嚴重心衰竭標準小於35%以下,因此無法申請心衰竭病人專用的雙心室再同步化治療節律器,恰好心臟節律器電池沒電要換電池,因此重新裝置了一條新的導線刺激左束支起搏,在急性期術後,左心室功能在較符合生理性心臟節律器的刺激下可達到55%。

生理性心臟節律器:心搏過緩治療的進階版

心搏過緩是指每分鐘心跳少於60次,常見的病因有竇房結功能異常及房室傳導阻斷,因而心輸出量低下,引起疲倦、頭暈、昏厥等症狀。對於像孫先生這樣因頻繁心臟節律器電刺激,造成左心室收縮功率下降;或房室傳導阻斷合併心臟節律器電刺激比例大於40%的病人,現今治療指引或專家建議可將節律器導線裝置到希氏束,或是裝置到左束支,兩者統稱「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此治療方法是更符合生理功能的節律器治療方式。


七旬翁瀕臨心衰竭!「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治療

陳煌中醫師解釋,正常的心臟電流傳導神經路徑,是從竇房結開始發出訊號,經過心房往下傳到房室結,在房室結下傳到心室時,會經過一小段名為「希氏束」的神經,往下再分為左束支及右束支,進而引起左右心室的同步收縮。

陳醫師提到,傳統的心臟節律器是裝置在右心室的肌肉上,若節律器發出電刺激在肌肉層,電流傳導方向是逆行的,較不符合生理特性;若是將心臟節律器導線裝置在希氏束上,由此做電刺激,電流傳導會很均勻地往左束支及右束支傳導,因此就會導致較符合生理性的電刺激心臟收縮。

「這個手術需要一定的技術。」陳醫師坦言此術式不普及的原因,主要是將節律器裝置在希氏束或左束支的位置,需要特殊導管及導線,尋找到確切位置也非常有挑戰性,因此執刀醫師至少需要累積10幾例以上,甚至到40例的經驗,才比較容易上手。

生理性心臟節律器術後不良事件下降最多達3成

根據格伊辛格心臟研究中心的Pugazhendhi Vijayaraman醫師團隊研究顯示,病人在接受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治療後,發生不良事件包含死亡、心衰竭住院、需升級裝置雙心室再同步化治療節律器的風險下降達3成,因此有逐漸興起的趨勢。生理性心臟節律器最理想是裝置在希氏束纖維的心臟節律器,但有一成的病人可能有較高電刺激閾值,造成減少電池使用年限。而左束支心臟節律器可提供更穩定的左心室心臟刺激,可能是為來生理性心臟節律器發展的趨勢。

【延伸閱讀】

八旬翁不堪二度「開心」 心臟「裝電池」治療心搏過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45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國人飲食習慣漸漸西化,婦女罹癌型態也有變化;台中林新醫院副院長何思竹指出,隨著台灣飲食西化、婦女生育少、生育晚,以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普及,各類婦癌排序也出現變化,近30年來子宮頸癌已下降60%,但子宮內膜癌增加4.5倍,卵巢癌增加3倍。何思竹副院長表示,由於現代婦女生育少、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51歲男性,1年前曾不小心跌到,但因無外傷,並不以為意,但卻陸續出現頭痛、頸部痠痛等症狀,透過推拿等方式,卻遲遲無法改善,嚴重至連碗都無法端起,1年後甚至四肢癱瘓,才被緊急送醫檢查。經由核磁共振檢查影像檢查,醫師發現這名男子原來是脊髓受到第一頸椎骨壓迫所導致;大林慈濟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每年蟬聯國人死因第一位的癌症,不僅是健康負擔,癌症的健保支出更連年迅速成長,造成社會負擔。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別提出呼籲,預防癌症,落實健康生活形態非常重要!只要同時遵行5個守則,就能降低7成罹癌風險。依據健保局統計,2011年癌症的治療人口達43萬人,高佔重大傷病人口比例的4...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天氣逐漸潮濕悶熱,導致門診中因黴菌感染的體癬、股癬或足癬等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洪志明指出,包括運動量大、流汗多或免疫力較低等,都為罹病的高危險族群,此病菌為一種皮癬菌的表淺性皮膚黴菌,通常依照不同的感染部位而有不同的命名。臨床上,就曾有患者的背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