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三陰性乳癌惡性高? 本土研究:術後3年是疾病控制關鍵!

三陰性乳癌惡性高? 本土研究:術後3年是疾病控制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生,我該怎麼辦呢?」三陰性乳癌因缺乏相對應的藥物治療,被視為難以治療的乳癌類型。然而,台灣本土性臨床研究顯示,三陰性乳癌手術治療後3年是復發和轉移的危險期,醫師呼籲及早積極治療,尤其是部分對化療反應差的晚期患者,建議搭配免疫療法,有助降低疾病惡化和死亡風險,挽留生機。

三陰性乳癌3特性:易復發、易轉移、預後差

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長期研究國內三陰性乳癌,他曾針對北榮2000至2016年收治的4145位乳癌病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占比僅12.4%左右的三陰性乳癌,初次手術後3年內復發和轉移的機率特別高,且術後五年內局部復發的風險較其他種類乳癌高4.1倍,遠端復發高2.3倍、死亡風險多出2.5倍。

即使如此,三陰性乳癌並非無藥可救,病友應積極面對治療。雖然三陰性乳癌不像其他類型乳癌,有相對應的荷爾蒙藥物或標靶藥物可用,但大部分患者仍可藉化療藥物控制病症。

只是,曾令民教授也提醒,部分使用傳統化療失效的患者,預後特別差,是三陰性乳癌中較棘手的類型,癌細胞特別容易轉移。而這群對傳統化療失效的患者中,90%病症已發展至第四期;且隨著轉移部位的不同,惡性也有高低之分。

另一份2013年結合北榮、台大、高醫和長庚等四家醫學中心的早期研究也顯示,三陰性乳癌患者發生肺轉移比例約20%,中位存活期約16.6個月;骨轉移比例22.9%、中位存活期約16.3個月;肝轉移比例13.7%、中位存活期8.9個月,肋膜轉移比例8.8%、中位存活期7.5個月;腦轉移比例6.8%,中位存活期最差、僅約4.3個月。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教授也指出,三陰性或荷爾蒙陽性合併2處以上轉移、2年內快速復發,稱為「高惡性乳癌」。根據長庚醫院經驗,乳癌轉移後2年內的死亡危險因子,包括病患年齡大於70歲(78.8%)、三陰性乳癌(66.8%)、轉移部位超過3處(75.3%)、轉移至肝(71.3%)或腦(77.0%)。這項發現也和國外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免疫治療助延命

針對三陰性乳癌最新治療,陳訓徹教授指出,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一掃過去20年沒有新藥可用的陰霾。目前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

陳訓徹教授表示,免疫治療建議搭配化療使用,因為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些訊息,一方面讓免疫細胞更清楚辨識敵人及其所在地,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地進行攻擊。研究發現,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4成屬於PD-L1陽性族群,適用於免治療法,且併用化療可延命逾2年,降低近4成疾病惡化風險和死亡風險。

乳癌病友協會呼籲癌友 堅持就會看到希望

「牽妳的手,走咱的路」,是「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對姊妹的承諾,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新確診的乳癌病友,因為對治療不甚了解,容易產生不安與懼怕,很可能選擇隱身逃避,而不接受後續治療,復發的病友也可能因為心灰意冷而放棄治療,不過醫學日新月異,治療藥物持續進步,對付棘手的三陰性乳癌醫界不再束手無策,病友們只要堅持下去,就會看到希望;同時,也期盼政府能在健保藥物上多給予支持,幫助病友減輕經濟壓力,抗癌更安心!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4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戒菸除了靠意志力,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克服心理壓力。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的清新戒菸班,藉由運動及心理課程,有效提高戒菸成功率。為期一個月的課程中,一位42歲陳先生已成功邁向戒菸之路,他說:「為了活命,戒菸是明智的選擇。」抽菸抽到住加護病房家住雲林縣的陳先生,從年輕二十幾歲就開...

閱讀詳情 »

(醫美時尚 No.123)撰文/許乃文.整理/高芷瑩2013年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平均每5人就有1人失眠!您是其中一個嗎?曾幾何時,好好睡上一覺似乎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奢求。本期專欄,就心理治療師的角度,與大家分享睡前放鬆、瑜伽練習對失眠的幫助,讓您睡到自然醒,身心靈獲得滿滿的能量。失眠就要吃藥嗎?幾...

閱讀詳情 »

為什麼「已經少吃還是一直發胖」、「每天運動小腹還是很大」?日本減重醫師岡部正指出,18歲以後增加的體重(男性以20歲計算),幾乎都是「脂肪」!「現在的體重-18歲的體重=你的脂肪重量」,假如你現在的體重比18歲時重(男性重10公斤,女性增加8公斤以上),你的健康狀態已達到「危險等級」! 減肥必須找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38歲女性罹患子宮肌瘤,每次月經來都過量,需要跑醫院輸血,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有一顆黏膜下肌瘤、多顆肌層內肌瘤,長期貧血的結果,血紅素掉到僅5g/dl,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第一個月血紅素就提升至8g/dl,第二個月已經回到正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