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只中暑 室內外溫差逾8.5℃也可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不只中暑 室內外溫差逾8.5℃也可能心肌梗塞

一名70歲老先生中午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醫療團隊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心臟血管並置放支架,兩周後,老先生順利地出院。「人家說心肌梗塞都是天氣冷、寒流時才會發作,怎麼我老伴會在夏天發生呢?我還以為是天氣熱中暑昏倒。」老先生的妻子不解地問。 

高溫導致血液黏稠、膽固醇上升,增加血栓形成機會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彥伯表示,心肌梗塞或急性冠心症,隨著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因素逐漸退化,產生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中造成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和胸悶、胸痛等症狀。日積月累的斑塊若造成冠狀動脈血流的急性阻斷,甚至可能造成休克或猝死。

一般而言,冬季氣溫度驟降,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甚至痙攣,這時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急性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普遍覺得心肌梗塞好發在冬天。其實夏季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也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近3成;每上升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若患者伴隨有糖尿病,更會增加冠心病死亡的風險。

為什麼高溫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學理上來說,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患者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許多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8.5℃),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悶熱的室內環境下,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台灣的氣候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日夜溫差變化劇烈情形,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不慎! 

三高、抽菸、糖尿病及洗腎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
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屬於高風險的族群。

預防方法為高溫警訊時避免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外出時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室內環境保持涼爽通風,空調溫度設定在26~27℃,不但省電,還可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反而造成不適,甚至增加急性冠心症的機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台「三級警戒」一延再延之後,民眾自主封城跟中央頒布的強化措施究竟有沒有效果?觀察疫情是否反轉的重要指標之一、象徵傳染力的「Rt值」有了好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證實,指揮中心內部參考用的最新數值已經掉到0.7了,距離上一次公布的1.02(5月31日)「...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陳儀潔 王聿瀠 程子奕 李新琳/台北報導 端午節連假明正式展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晚間9點開始也將啟動最嚴格的高速公路「封路」管控措施,不但車流量有上限,壓在「平常連假交通量的2分之1以下」,還將出動警力驅離回堵到平面道路的車輛,交通部不諱言就是要以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端疫苗昨傍晚宣布解盲成功,食藥署則早一步在昨天上午公布國產疫苗的EUA審查標準,時機點巧合,外界湧現有「先射箭再畫靶」的質疑,對此,食藥署今(11)日澄清並回擊,專家會議早在5月28日就訂好標準,要不是近日國產疫苗議題各界炒翻天「根本沒打算公布」、「這麼專業的東西外...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台灣疫情嚴峻,施打疫苗成為關鍵防疫重點,目前全台有九成失智者由家人照顧,台灣失智症協會結合全台12個失智協會,呼籲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考量失智者的特殊性, 提前失智者與照顧者的施打順位,以利防疫滴水不漏。協會同時強烈呼籲衛生福利部的紓困4.0措施,應納入494家失智社區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