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只手抖!長期便秘、失眠、肢體僵硬 竟也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照/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肢體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穩,這是一般人提起巴金森氏症的第一印象,但如果認為巴金森氏症的前兆,只有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當心錯失覺察良機!醫師提醒,不少人在出現手抖症狀之前,可能已有長期便秘、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也可能把肢體的僵硬誤認五十肩或頸椎退化延遲確診。

門診就有一名60多歲男子,2年前開始,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一開始找骨科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直到被骨科醫師發現右手會抖,這才建議轉至神經內科門診。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表示,當時男子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便微微繞小圈地顫抖,且太太表示最近覺得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評估疑似是巴金森氏症,經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轉,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很多。

根據統計,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

李佳維提醒,早在運動功能障礙症狀之前,不少病人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臨床常見在確診前,病人已經跑過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等門診,卻遲遲找不出原因。

李佳維說,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正應證了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

李佳維強調,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氏症時,務必要到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相關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讓症狀減緩,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照片來源:奇美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藥治新冠肺炎台灣跑第一 三軍總醫院將變「臨床實驗基地」

贊成中醫改叫台醫? 中醫師公會撇清:不談非關健康福祉議題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記者李振麟/新北市報導 新聞稿與圖稿由台灣職能治療學會提供 「我最近幫我家小花買了感覺統合的課程花了好幾萬ㄟ!」、「我看網路上廣告有感覺統合諮商師說可以上感覺統合課讓她更聰明,我就把卡給她刷下去了」。這是很多家長曾經有過的經驗,但是,真的是所有孩子都需要上感覺統合課程嗎?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爆料中心 國產高端疫苗從8/23起開放接種,3天內就出現4起死亡案例,為了力挺台灣自產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一再強調,高端疫苗的安全性沒有問題;而食藥署在核准通過高端疫苗的EUA後,也曾公開表示:「高端疫苗達到審查表準要求,且安全性無虞。」 今年6月高端疫苗公布二期解盲結果時,指揮...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爆料中心 國產高端疫苗開放接種第四天,竟已經累積4起在施打後猝死的案例。而8/25(昨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宣布,一名基隆市41歲王姓女子於8/24接種後無明顯不適,該名40多歲女性自行到台大醫院急診,診療過程突然倒下,進行急救後有恢復。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有主動脈剝離的現...

閱讀詳情 »

撰文/潘以泓 今(110)年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醫院醫療量能降載,民眾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意願降低,以致癌症篩檢數量下降。經資料分析顯示,截至110年7月底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已超過240萬人次,相較109年同期篩檢數量減少約1成。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近期疫情逐漸趨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