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只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評估也應納健檢

不只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評估也應納健檢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還記得上次做健康檢查是什麼時候嗎?大部份的健檢只針對身體症狀進行檢測,像是量身高、體重、血壓、血糖、脈搏、抽血、照X光等,但若健康檢查項目中,能加上心理健康評估,則能及時發現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根據一篇2018年3月發表於《預防醫學報告期刊》的研究指出,將心理健康作為健康檢查的一部分,有助於發現有精神問題卻未接受醫生或心理師協助的人。

教育程度會影響對疾病的理解程度

該研究為丹麥的一項世代研究,研究者於2012-2014年間,隨機抽取年齡介於30-49歲居住在蘭納斯市的4,871位公民進行健康檢查,從參與者進行身高、體重、血壓和血糖的測量,並填寫關於健康習慣以及他們如何評估自己健康狀況的問卷。研究發現,受試者中有9%的人在心理上較容易受到傷害,其中有心理困擾的人超過一半並未尋求醫生或心理師的協助;而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大部分為受教育時間短、收入低或是獨居者。

台灣心理健康篩檢項目未完善 難發現心理困擾者

前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顧問醫師陳正宗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早些年就宣示,沒有心理健康就不算健康,臺灣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行健康檢查時,其中心理健康篩檢部分,僅有兩項題目,分別是「有沒有失眠」及「心情好不好」,且大都在診所進行,只要有勾選任一題就會建議他們進一步追蹤檢查,但其實不太足夠。過去有許多研究證實,民眾有憂鬱症狀不一定會說出來、不易被察覺,但若有糖尿病血糖不穩定的狀況透過檢查就可以知道,因此很多醫療院所也特別教育家醫科醫師,若民眾檢查出一些身體症狀就要進一步追蹤,詢問其是否有重大生活、憂鬱事件發生,這將有助於心理困擾者得到適當的協助。

健康檢查加入心理健康項目 助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若未來健康檢查加入心理健康項目,讓心理健檢如同身體檢查般普及,不但可達到去汙名化效果,讓本來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能夠直接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也能夠避免民眾「逛醫院」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葉雅馨主任呼籲,心理健康檢查可以從企業開始做起,目前已有許多企業提供員工完善的身體照顧,除了身體的部分心理也該直接的加入,唯有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5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腸套疊」是常見的幼兒急症,但並不代表這種「大腸包小腸」的情況不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醫師提醒,成人腸套疊多為腫瘤或大腸息肉造成,民眾若常有腹痛的情況,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林敬淳醫師解釋成人腸套疊多為腫瘤或大腸息肉造成,主因是腫瘤會造成腸道狹窄阻塞。圖非當事人。(圖片提供/亞大醫院) 大腸包小腸!嚴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由於醫病關係不對等,致使醫病的互動特別敏感,醫護人員一稍有表錯情、會錯意,都可能影響到病人的心理與病情。因此,臺北醫學大學特別舉辦國內首場「人工智慧同理心研討會」,討論醫療照護的人工同理心應用,並邀請到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教授、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教授、傷害防治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感冒了,就不要吃甜食喔!」感冒咳嗽時,總會聽到長輩告誡應該避免甜食、以免病情加重。振興醫院中醫科主任蕭恆毅表示,民眾常會有這些口耳相傳下來、有關於疾病的特殊禁忌,其實「感冒不能吃甜」是錯誤的迷思,含有糖份的食品像是枇杷膏能有效緩解喉嚨不適、止咳化痰;因此,建議民眾可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