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嫌早!親子共讀助寶寶大腦發育 國健署、專家要父母從零歲開始

▲親子共讀最好從零歲開始。(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你跟寶寶「共讀」了嗎?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親子共讀有助孩子大腦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等,近年親子共讀蔚為風潮,但怎麼做才對?國健署建議親子共讀最好從零歲開始,因為父母的聲音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有強大的影響力,透過說故事、唱兒歌及唸童謠都會產生親暱愉悅的作用。

剛出生的寶寶聽得懂嗎,這是最多家長的疑惑,但國健署強調,1歲以下的寶寶雖然無法瞭解文字意義及與照顧者互動,但是藉由說故事來刺激聽覺、觸覺等感官,皆能促進其知覺發展,光是透過父母的聲音和傳遞的情感,就能幫助寶寶大腦發展。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徐任甫也主張親子共讀越早越好,他並以刷牙、兒童安全座椅為例,強調從小讓孩子養成習慣,不排斥,才是親子共讀從零歲開始的重點。

徐任甫說,過去的父母總把「教育」看成是孩子進入幼稚園、國小之後才開始的事,但親子共讀越早開始越好,因為親子共讀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間的互動與親密感,更有助於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人際關係甚至於是情緒管理的正向發展。

熟悉父母的聲音、親子間的互動,徐任甫表示,研究也顯示,透過親子共讀能減少父母出現暴力性的教育方式、甚至於是兒虐的機率。

國健署進一步建議,若無法每日執行親子共讀,即使每周進行2到3次,也能讓孩子享受到愛的陪伴;也不要怕寶寶總是撕書、咬書,因為寶寶對書本的抓握及啃咬等,其實是1歲以下嬰兒常見的閱讀行為,而這些行為都能幫助寶寶發展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不需要刻意阻止;共讀的素材也不必侷限於繪本、圖書,不論照片、圖片及隨手可得的物品,或者嘗試發揮想像力來說故事,甚至用白紙與畫筆,畫出自己想與寶寶分享的事物並說給他聽,都能達到共讀的效果。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曾智希日前上節目分享之前因為肚子痛開刀的經驗,大呼:「我沒有剖過小孩,不知道剖腹有多痛。」小禎也馬上吐槽:「誰剖過小孩!我們是剖腹不是剖小孩。」 藝人曾智希在《醫次搞定》節目中分享:「我常常經期來的時候都痛到要送急診,檢查才發現是巧克力囊腫3公分,沒想到吃了三個月的避孕藥,巧克力囊腫變成6公分,最後...

閱讀詳情 »

▲男子經X光及電腦斷層影像,發現肺癌。(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80多歲男子,因為小中風臥床在家,但近3個月來被家人發現不僅食慾不好,還合併出現嗜睡狀況,連忙將他送醫,初步檢查左側肢體較無力,抽血顯示血鉀偏低但血鈣較高,醫師不放心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竟在肺部發...

閱讀詳情 »

周晉逸/職能治療師 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之老年人,其屬於一進行性且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從初期對複雜生活功能出現障礙,諸如:烹飪、規劃以及管理錢財到晚期的完全無法獨立生活。 失智症屬於一群症狀的組合,雖然大部分民眾所意識到的首要問題經常是健忘的症狀,但其不單純僅侷限於記憶力減退,尚影響到其他,例如:...

閱讀詳情 »

▲癌症治療需醫病雙方討論最佳治療方案。(示意照非當事人/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忽略定期追蹤B肝,55歲的莊先生最終發現肝臟冒出一顆腫瘤,且因位置靠近下腔靜脈,肝癌細胞一路轉移到腦部及肺部,肺部大大小小佈滿數十顆腫瘤,歷經各種治療,病情仍在半年後復發,所幸透過免疫療法治療6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