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想起床、害怕上班? 醫揭這兩類人最易鬧職業倦怠

▲善用一些小技巧有助擊退職業倦怠。(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早上睜開眼,死拖活拖也不想上班?當心職業倦怠已經悄悄上身,醫師提醒,有2種類型的工作族群較易產生職業倦怠,第一種是「高度專業」,像軍人、警察、老師、醫療人員等,因需花長時間培訓,不容易輕易轉換跑道;另一種則是「專業度不足」,較易因職場能力不足害怕被取代,或沒成就感而倦怠。

一名不到30歲、任職航空公司的年輕男性,便在工作5、6年後,感覺力不從心,每天不想起床、害怕上班,連原本交往多年準備結婚的女友,也因為看到男友變得情緒煩躁易怒,對前途感到無望,且對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而決定分手,最後因職業倦怠合併憂鬱症,失眠暴瘦,不得不離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易隆表示,職業倦怠原因眾多,有些人對薪資不滿意,也有人在職場遭遇困難卻未獲得公司或主管即時處理,另外,懷才不遇、無法融入團體等,也容易讓人自我評價變低。

不過,礙於經濟壓力,或擔心下一個工作不見得更好,許多人往往「撐著」無法辭職,導致工作越來越沒熱情,工作效率變低,時間一久,身心就可能出狀況。

陳易隆說,一旦產生職業倦怠,不只影響生活品質、人際關係,甚至可能合併其他身心症,而要解除職業倦怠,自我的覺察很重要,建議民眾可以透過「簡式健康量表」評估。

除了正面思考,陳易隆建議,也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來提升工作幸福感,包括選工作前要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興趣,而非為滿足他人期待;有些人工作多年後才發現志趣不合,卻已離不開既有工作時,則可以培養其他的興趣,轉移注意力,獲得工作之外的成就感。

另外,聽音樂、看書、看電影,都有助紓解壓力;運動則已被證實可促進腦內啡分泌,讓人變快樂;還可以找一個可說出心理感受的對象,但要找對人,若找錯人,可能反而被責備或更鑽牛角尖。

陳易隆強調,發展第二專長也很重要,如果有轉換跑道的打算,可利用閒暇進修,為轉職做準備。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嬰幼兒常見自體免疫疾病──川崎氏症(後天性心臟病兇手!) 一位3歲左右的小女孩來到門診,已經高燒4天沒有特別的症狀,經過抽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非常的高15mg/d(正常小於0.5mg/dl),安全起見建議先住院,並給予抗生素治療,不過發燒一樣持續,隔天開始出現雙眼紅腫、手指腫脹、草莓舌和皮膚紅疹等症...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新竹臺大分院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疫苗施打政策,於新竹縣市三個院區同步執行Covid-19疫苗施打業務,截至7月23日已完成1萬1,150劑疫苗,以建構「群體免疫」防護網。此外,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將於7月28日加入疫苗施打專案,預計2星期內完成3,75...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