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明原因膝關節腫脹疼痛 小心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

不明原因膝關節腫脹疼痛 小心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0歲的張先生10年前因為膝關節腫脹疼痛在其他醫院就醫檢查,發現膝蓋前方突出一塊軟軟的腫塊,當時被告知只是運動傷害造成半月軟骨脫垂,因沒有卡住的症狀而選擇保守治療;但膝關節一直持續輕微不舒服,2年後甚至發現蹲不下去,因而再次就醫。當時有膝關節腫脹而抽了關節液檢查,抽出來是血紅色的液體,後續安排磁振造影檢查,確定診斷為色素沈著絨毛結節滑囊炎,於是接受膝關節鏡手術將病變滑囊(腫瘤)清除,症狀穩定了一段時間。

過了4年,回到南部的張先生因腫瘤復發,到成大醫院接受膝關節鏡手術清除膝關節內的腫瘤;接下來連續2年,因膝窩處腫脹感持續惡化,檢查發現膝後方腫瘤變大及反覆復發,因無法使用膝關節鏡清除,再分別接受了1次關節鏡手術加上後方開放式切除手術,及1次前後方開放式切除手術,並接受低劑量的放射治療。目前症狀穩定,持續追蹤中。

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 好發青壯年的良性腫瘤

成大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專科翁閎楷醫師指出,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容易復發,好發在青壯年時期,平均年齡約35歲。長在關節囊外的較為常見,如手指肌腱上,大約100萬人中會有10例;而關節囊內的較為少見,大約100萬人中只有2例,因腫瘤長在關節囊內,很像滑囊炎,所以過去把它稱為「色素沈著絨毛結節滑囊炎」,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則統一稱為「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

關節腫脹和疼痛 病人常常好幾年才確診

翁閎楷醫師表示,關節囊內的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最常見的症狀為關節腫脹和疼痛,但病人常常好幾年裡反覆面臨同樣的症狀,卻找不出原因,最後做磁振造影檢查才確診。比較有警覺的醫師會幫病人抽取關節液,抽出來的會是黑紅色的血液狀。最常見的位置為膝關節,占了大約50%,其他有髖關節約占20%與踝關節占10%,原則上腫瘤只會發生在1個關節,並不會同時發生在多個關節。

在X光影像中,有時可見腫瘤造成骨骼的破壞,特別是在髖關節,甚至和股骨頭壞死不易區分,因此影像診斷主要依據磁振造影;因為腫瘤富含大量血鐵質,在磁振造影檢查中會呈現特殊的低訊號,這也是區分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和其他腫瘤的重要指標。

瀰漫型腫瘤 手術無法切除考慮複合治療

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主要分為兩大類:單一型和瀰漫型。單一型的多發生在關節囊外,如手部肌腱,只需手術完整切除即可。翁閎楷醫師表示,大多數長在關節囊內的為瀰漫型,腫瘤在關節囊內散佈,會黏附在肌腱、韌帶和軟骨上,治療較為複雜,因腫瘤不易切除乾淨,且仍有一定比例復發的機會,不管是開放手術或關節鏡手術,都有學者報告甚至需要多次手術;如手術無法切除乾淨就會考慮複合式治療,等手術6週後傷口穩定,再加做局部低劑量放射線治療,以減少腫瘤復發的機會。

【延伸閱讀】

私密處小心呵護 女醫師教你保養術

心因性猝死防不勝防? 醫:這些族群有辦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1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年約40歲女性有一陣子手腳常不自覺抽動,肢體也有點無力,看診時醫師診斷是癲癇發作,深入檢查顯示,她大腦長了顆約三公分大的腫瘤,腫瘤引發癲癇,造成手腳抽動與肢體無力,醫師換了數種藥物,好不容易先把癲癇控制下來,所幸經過腦瘤摘除手術,她的癲癇症狀終於緩解,目前已恢復正常...

閱讀詳情 »

喜歡刻意節食,營養失衡,或是喜歡宅在家,缺乏太陽光照射的人,小心會缺乏維生素D,不但長期有骨鬆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失智、癌症上身。如何知道自己缺乏維生素D?藥師表示,事實上,缺乏維生素D有10大徵兆,常見包括:容易感冒、肥胖、容易抑鬱、經常骨頭疼痛等。聰明攝取維生素D也有訣竅,大家不妨快筆記! 高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5歲的POLI(化名)1~2週前發燒、全身肌肉痠痛、咳嗽、喉嚨痛,感冒的症狀隨著時間過去已逐漸改善,但是他卻感到越來越喘,於是到急診求診。急診醫師初步檢查發現心臟擴大、心臟收縮功能嚴重下降!緊急照會心臟科醫師後,高度懷疑是「急性心肌炎」。安裝葉克膜 確診為「急性心肌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為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活動,社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連續八年皆針對主題企劃多元活動共襄盛舉。今年也特地在中正紀念堂演藝廳舉辦「愛正閃耀」音樂會,邀請到中中山椿萱合唱團、協會北區原野非洲鼓樂團、口琴演奏、古箏獨奏等各項精彩的節目內容,期盼藉由活動提高大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