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良於行 機器人讓他們踏出人生第一步

不良於行 機器人讓他們踏出人生第一步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名九歲的小欣因重度腦性麻痺失去四肢的主控權,從小受制於輪椅,只能看著雙胞胎妹妹自由跑跳,看在父母眼裡滿是心疼;而另名五歲的小圓因腫瘤影響到下肢控制、動作的能力,行動屢屢受挫讓貼心的她漸漸失去笑顏。因緣際會得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Lokomat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一步步跟著機器人學走路,兩人從原本需要他人完全協助才能站立,如今已能自行站立,漫長的復健之路透出曙光,他們也以自身例子,鼓勵其他病童不要放棄。

新希望! 科技導入醫療照護 

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康峻宏主任表示,全臺約有16%兒童因腫瘤、精神疾患或神經系統疾患,需要透過復健協助他們健全發展,而先進科技導入醫療照護可為過去治療、訓練困難的病童,灌注新的希望;為此,北醫附醫引進全臺少有的兒童步行機器人復健資源,藉由病童與家長的分享,讓更多人了解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盼能陪伴更多家庭,為他們帶來希望。

步行機器人復健 可視個人需求調整步態模式

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曾頌惠醫師解釋,原則上所有步態不良的患者都適合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其中以腦中風、脊髓損傷、腦外傷、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與其他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病患最常見。神經具有可塑性,藉由高強度、高重複性且正確的練習,不斷改變與適應,使損傷的神經恢復功能,也就是「熟能生巧」;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即運用神經可塑性的原理,由外骨骼式機械腳、體重支持系統、跑步機與即時視覺回饋系統及擴增實境組成,利用電腦控制模擬正常步態模式,協助病患移動雙腳步行,還可依照個人需求調整步行速度、體重支持的重量、機器協助力等,病患反覆不斷的練習行走,讓神經記憶、學習走路或重新學習行走的感覺。

搭配傳統復健訓練 提升患者自我照顧能力

曾頌惠醫師提醒,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一年,透過機器人步態訓練積極介入治療,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一至一個半月;此外,病患接受一個月的短期訓練可提升下肢肌力、心肺功能以及改善關節活動度、三至六個月的長期訓練能提升步行能力、步態對稱性以及動態平衡能力,若加上積極的傳統復健訓練,可改善病患自我照顧能力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18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菲律賓籍30多歲男性(案510),因工作於9月10日來台,入境時無症狀,於機場採檢結果為陰性,個案9月21日、22日曾出現腹瀉情形,因自認吃壞肚子故未通報,9月24日集中檢疫期滿前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憂鬱症這個疾病有人說那是「心情感冒的疾病」,這意味著一般感冒只要多休息、多喝開水及適時服用醫師所開立的藥物,一段時間感冒就可以痊癒的;換言之、憂鬱症既然被視為「心情感冒的疾病」,也就間接告訴普羅大眾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憂鬱症影響層面廣 心理問題容易延誤治療衛生福利部草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1位52歲的男性患者,4年多前因脖子痠痛,且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療效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幾乎每天須服止痛藥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統計,頭頸癌長年位居國內癌症發生率第六位,其中男性高達第四位,又以下咽癌每年約有1100人,男性佔了九成以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指出,下咽癌多好發於50至65歲,佔九成患者有抽菸、喝酒的習慣,患者會出現頸部腫塊、吞嚥疼痛、咽喉異物感、聲音沙啞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