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丟掉4大親子共讀迷思 用愛說故事:從0歲開始

丟掉4大親子共讀迷思 用愛說故事:從0歲開始

親子共讀不僅可促進親子互動與親密感,更有助於促進腦部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及培養其創造力,透過親子共讀,用說故事的聲音來傳遞您對孩子滿滿的愛,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父母的聲音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有強大的影響力,透過說故事、唱兒歌及唸童謠等都會產生親暱愉悅的作用。因此,越早開始親子共讀越好,若無法每日執行,即使每周進行2至3次,也能讓孩子享受到愛的陪伴。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大環境中形形色色電子娛樂如電腦、電玩、手機等,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因此,鼓勵父母應盡早進行親子共讀,不僅對孩子健康有所幫助,也能增進親子關係,並與孩子一起創造共讀的美好回憶。與寶寶共讀常見的迷思包括:

迷思1:剛出生的寶寶聽得懂故事嗎?1歲以下的寶寶雖然無法瞭解文字意義及與照顧者互動,但是藉由說故事來刺激寶寶的聽覺、觸覺等感官都能促進其知覺發展。透過父母的聲音和傳遞的情感,有助寶寶大腦發展。

迷思2:寶寶軟趴趴無法坐立,該怎麼共讀呢?家長可以坐在舒適的椅上,或用枕頭支撐住身體坐在床上,讓寶寶坐在您腿上,用雙臂環抱住嬰兒,或以1隻手支撐拿書,盡可能讓孩子看見您的臉和嘴型,增加彼此交流及互動。

迷思3:寶寶總是撕書、咬書怎麼辦?寶寶對書本的抓握及啃咬等,其實是1歲以下嬰兒常見的閱讀行為,而這些行為都能幫助寶寶發展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不需要刻意阻止。

迷思4:一定要買書才能與嬰兒共讀嗎?共讀素材其實不必侷限於繪本、圖書,不論照片、圖片及隨手可得的物品或者嘗試發揮想像力來說故事,甚至用白紙與畫筆,畫出自己想與寶寶分享的事物並說給他聽,都能達到共讀的效果。

年齡較小的寶寶雖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但聽覺卻特別靈敏,此時說故事的重點不在於故事本身的內容,而是讓寶寶透過爸媽說故事的聲音及語調,感受關懷並能穩定情緒。另外,很多爸媽會將共讀作為寶寶睡前儀式,在面對著心愛的寶貝,以溫暖柔軟的聲音哄她(他)入眠時,其實也是讓自己情緒沉澱的好時機。

等到寶寶再大一些,就可以運用「對話式共讀」,用1問1答的聊天方式一起讀完1本書,如此除了增加寶寶對共讀的參與感外,也可在此階段利用健康議題繪本提升幼兒健康概念,如:將視力保健及事故傷害防制等帶入對話中,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識能。

國健署為提倡親子共讀,已在兒童衛教手冊、官網的親子共讀專區及孕產婦關懷網站提供相關資訊,讓您對與寶寶進行共讀有初步瞭解。期待您透過和寶寶共讀,傳遞聲音與情感讓寶寶感受到無限的關懷與愛護。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台中市中區興中街集合式住宅大樓的火警釀6死的不幸意外,而火場逃生的相關知識也成為所有人都需要複習的重要知識。據媒體報導,有消防員指稱因樓層逃生動線規畫不佳且堆放雜物,以及多數的門不易開啟,造成高樓層住戶逃生不易。除了在第一時間的逃生自救以外,平時的居家環境方便逃生,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台中30歲的上班族小戴老是覺得口乾,1天喝了超過5公升的水,還是解不了渴,甚至嘗試青草茶、養肝茶等,但卻一點效果也沒有,每天還得不停跑廁所,經中醫師詳細診察,給予溫腎助陽、健脾益氣的藥物後,飲水量逐漸恢復正常,讓他直呼終於擺脫水桶人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中醫師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0」好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日說明今(10)日無本土確診個案。依指揮中心資料顯示,前次無本土確診個案為1月1日,距今日共相隔68天才又見加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可以讓大家高興1天。但我們仍須把疫情控制住。」(另外1月2日公布病例中,案17181於15...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植牙「地基」是否打穩,成為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就像建築物,一旦地基被掏空,即使建築物再豪華都無法支撐,而植牙也是如此。齒槽骨就是植體的地基,當齒槽骨萎縮或是被牙周病菌侵蝕,便無法支撐起植體,可見補骨在植牙療程中的重要性。不過仍有許多民眾擔心,若整排牙齒都需要補骨,療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