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不僅可促進親子互動與親密感,更有助於促進腦部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及培養其創造力,透過親子共讀,用說故事的聲音來傳遞您對孩子滿滿的愛,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父母的聲音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有強大的影響力,透過說故事、唱兒歌及唸童謠等都會產生親暱愉悅的作用。因此,越早開始親子共讀越好,若無法每日執行,即使每周進行2至3次,也能讓孩子享受到愛的陪伴。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大環境中形形色色電子娛樂如電腦、電玩、手機等,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因此,鼓勵父母應盡早進行親子共讀,不僅對孩子健康有所幫助,也能增進親子關係,並與孩子一起創造共讀的美好回憶。與寶寶共讀常見的迷思包括:
迷思1:剛出生的寶寶聽得懂故事嗎?1歲以下的寶寶雖然無法瞭解文字意義及與照顧者互動,但是藉由說故事來刺激寶寶的聽覺、觸覺等感官都能促進其知覺發展。透過父母的聲音和傳遞的情感,有助寶寶大腦發展。
迷思2:寶寶軟趴趴無法坐立,該怎麼共讀呢?家長可以坐在舒適的椅上,或用枕頭支撐住身體坐在床上,讓寶寶坐在您腿上,用雙臂環抱住嬰兒,或以1隻手支撐拿書,盡可能讓孩子看見您的臉和嘴型,增加彼此交流及互動。
迷思3:寶寶總是撕書、咬書怎麼辦?寶寶對書本的抓握及啃咬等,其實是1歲以下嬰兒常見的閱讀行為,而這些行為都能幫助寶寶發展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不需要刻意阻止。
迷思4:一定要買書才能與嬰兒共讀嗎?共讀素材其實不必侷限於繪本、圖書,不論照片、圖片及隨手可得的物品或者嘗試發揮想像力來說故事,甚至用白紙與畫筆,畫出自己想與寶寶分享的事物並說給他聽,都能達到共讀的效果。
年齡較小的寶寶雖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但聽覺卻特別靈敏,此時說故事的重點不在於故事本身的內容,而是讓寶寶透過爸媽說故事的聲音及語調,感受關懷並能穩定情緒。另外,很多爸媽會將共讀作為寶寶睡前儀式,在面對著心愛的寶貝,以溫暖柔軟的聲音哄她(他)入眠時,其實也是讓自己情緒沉澱的好時機。
等到寶寶再大一些,就可以運用「對話式共讀」,用1問1答的聊天方式一起讀完1本書,如此除了增加寶寶對共讀的參與感外,也可在此階段利用健康議題繪本提升幼兒健康概念,如:將視力保健及事故傷害防制等帶入對話中,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識能。
國健署為提倡親子共讀,已在兒童衛教手冊、官網的親子共讀專區及孕產婦關懷網站提供相關資訊,讓您對與寶寶進行共讀有初步瞭解。期待您透過和寶寶共讀,傳遞聲音與情感讓寶寶感受到無限的關懷與愛護。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搜尋: 健康養身養身健康養生食譜健康養生餐健康養身毛巾操健康養生網
相關推薦
聽診後背下肺葉發現「爆裂音」 當心肺變成菜瓜布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聽診趣健走活動 邀民眾認識菜瓜布肺伸展手腳擺動身體,熱身準備健走;起步槍響起,民眾大步踏出起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9月22日,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行聽診趣健走活動,邀請民眾一起為肺部健康而走,認識菜瓜布肺。台大醫院內科部王鶴健醫師指出,菜瓜布肺全名特發性肺纖維...
閱讀詳情 »提前轉大人有哪些徵兆?這些食物易致「性早熟」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發育又早又快可別高興得太早,因為這有可能是性早熟的情況,家長要注意!正常孩童的發育過程來說,男生在9至14歲會開始出現第二性徵、女生則是8至13歲,如果在此之前就出現了第二性徵的狀況,就是所謂的性早熟。女生最明顯性徵是乳房發育、月經來潮。發育階段男孩生殖器改變不容易辨識,有...
閱讀詳情 »青少年照過來!預防非預期懷孕,你該知道的4件事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現今青少年透過網路接觸到性相關訊息的機會越來越多,容易因接收錯誤資訊產生偏差的觀念,導致一時好奇或衝動而產生嚴重後果。依國民健康署調查數據顯示,約有9.2%的高中(職)、五專學生曾發生過性行為,且其中沒有採取避孕措施的比例高達22.6%。國民健康署呼籲,青少年在採取更親...
閱讀詳情 »拔智齒且慢? 留下來竟有「這用途」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缺牙了,自體牙齒移植是否可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運用3D列印技術輔助牙齒自體移植推出新型態自體齒移植,移植手術前,透過3D列印製作可移植牙齒(稱捐贈齒)的模型齒,根據模型齒形狀修整預計植入的齒槽骨,修整為適當尺寸後再將捐贈齒拔起植入,大幅降低捐贈齒在口腔外的時間,爭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