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中醫抑制發炎物質 減輕化療神經病變副作用

  化學治療的過程會伴隨許多副作用,其中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率約30%。輕微症狀會出現末梢麻木,嚴重時則會出現遲鈍無力、疼痛和刺癢感等,令患者相當難受,必須減輕劑量或是中斷治療。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研究團隊利用文獻整理發現,使用中藥可抑制發炎物質,減輕神經症狀,在臨床上也獲得良好療效,成果已刊登在2019年2月的國際期刊《醫學補充療法》(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容易引起神經病變的化療藥物如長春花生物鹼、紫杉醇和白金,常用於治療頭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卵巢癌。這些藥物會破壞神經細胞而干擾神經訊息的傳遞,造成手腳皮膚異常敏感及疼痛,甚至對神經不可逆的傷害。少數也會波及到自律神經引發腸胃問題或是姿態性低血壓,因此病友接受治療前後都須仔細監控這些現象。

  59歲的林小姐是卵巢癌病友,在化療第4周期,開始感覺手腳有電流往上竄刺,末稍神經失去對冷熱的敏感性。化療結束後2個月,情況仍未改善,一旦步行或站立時間過長時情況更嚴重。中醫師依據她的狀況,給予燥溼化痰、通經止痛藥物,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讓她可以恢復日常活動。

  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這對中西醫都是個棘手的問題。高雄長庚醫院研究團隊認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主因是經絡受損,而桂枝加朮湯、芍藥甘草湯、濟生腎氣丸等中藥複方,具有四溼濁、養陰止痛和補腎溫陽的功效,因此嘗試運用在病友身上,如果在化療產生神經症狀時及早治療,並搭配針灸,可以避免後遺症的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中醫能減緩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和改善生活品質,甚至對提升患者的預後也有助益,高雄長庚醫院中醫科系也鼓勵病友,樂觀面對疾病治療後的問題。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陰影久久不散,竟害有人一靠近醫院就渾身不對勁!一名40歲的男子日前就嚇壞家人,本身有高血壓病史的他,因為疫情關係已經好一陣子不敢到醫院回診,家人擔心狀況,陪同就醫,沒想到快到醫院大樓時,男子竟心跳開始加速,腳也不斷發抖,甚至出現胸悶吸不到氣,馬上掉頭回家才慢慢...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儘管全台三級警戒已經降級,但過去2個多月以來,疫情影響,許多上班族都改為居家工作,所有學生也都改為在家視訊上課,幾乎一整天眼睛都緊盯著3C產品不放,振興醫院眼科部門診就觀察到,最近增加很多的「疫情高度近視族」,且年齡層從小到大都有,醫師就警告,這些高度近視族如不好好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專家建議同意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打算開放疫苗「混打」,但時程未定,可國內醫事人員已經等不及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28)日發出聲明,表態支持中央的疫苗混打的靈活政策,但要求善用即將到期疫苗,保護第一線醫事人員,快讓醫事人員可自主選擇第二劑疫苗,開放可選擇...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根管之療後的牙齒為何要做假牙?牙醫師表示,做完根管治療的牙齒,失去了牙髓腔中神經、血管、淋巴等營養供應,使得牙齒變得脆弱,此時牙醫師會視牙齒位置、剩餘的齒質是否須裝假牙保護,免讓根管治療後的牙齒,最後走向拔牙的命運。 當代興國牙醫診醫師許哲榮說明,牙齒之所以需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