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中醫抑制發炎物質 減輕化療神經病變副作用

  化學治療的過程會伴隨許多副作用,其中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率約30%。輕微症狀會出現末梢麻木,嚴重時則會出現遲鈍無力、疼痛和刺癢感等,令患者相當難受,必須減輕劑量或是中斷治療。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研究團隊利用文獻整理發現,使用中藥可抑制發炎物質,減輕神經症狀,在臨床上也獲得良好療效,成果已刊登在2019年2月的國際期刊《醫學補充療法》(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容易引起神經病變的化療藥物如長春花生物鹼、紫杉醇和白金,常用於治療頭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卵巢癌。這些藥物會破壞神經細胞而干擾神經訊息的傳遞,造成手腳皮膚異常敏感及疼痛,甚至對神經不可逆的傷害。少數也會波及到自律神經引發腸胃問題或是姿態性低血壓,因此病友接受治療前後都須仔細監控這些現象。

  59歲的林小姐是卵巢癌病友,在化療第4周期,開始感覺手腳有電流往上竄刺,末稍神經失去對冷熱的敏感性。化療結束後2個月,情況仍未改善,一旦步行或站立時間過長時情況更嚴重。中醫師依據她的狀況,給予燥溼化痰、通經止痛藥物,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讓她可以恢復日常活動。

  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這對中西醫都是個棘手的問題。高雄長庚醫院研究團隊認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主因是經絡受損,而桂枝加朮湯、芍藥甘草湯、濟生腎氣丸等中藥複方,具有四溼濁、養陰止痛和補腎溫陽的功效,因此嘗試運用在病友身上,如果在化療產生神經症狀時及早治療,並搭配針灸,可以避免後遺症的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中醫能減緩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和改善生活品質,甚至對提升患者的預後也有助益,高雄長庚醫院中醫科系也鼓勵病友,樂觀面對疾病治療後的問題。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喜愛吃甜點的人要注意了。根據最新發表在[神經醫學](Neurology)期刊的研究發現,如果身上血管裡的反式脂肪含量是50%至75%的人,比較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憶症。這告訴大家,除了心臟疾病引起的大腦與認知障礙疾病外,阿茲海默症與飲食中的反式脂肪息息相關。 在...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今(108)年公費流感疫苗首度由三價疫苗升級為四價疫苗,12月8日為學齡前幼兒開打日,許多人可能疑惑,改為四價疫苗後小朋友該怎麼打?疾病管制署特別列出以下幾項與學齡前幼兒相關的流感疫苗接種小知識,提供各界參考: 四價流感疫苗和三價流感疫苗的差異 四價疫苗相較三價疫苗除了...

閱讀詳情 »

▲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疼痛控制科主任宋俊松。(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像針在刺、火在燒,突然遭到電擊一樣,甚至於就像有把尖刀在骨頭裡戳啊戳的,這些一般人聽來不明究理的描述,聽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疼痛控制科主任宋俊松的耳中,卻可能扮演救命關鍵,因為發生在癌症患者身...

閱讀詳情 »

▲積極接受癌症疼痛治療,已成為癌症保命關鍵之一。(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罹患癌症,除了積極接受抗癌治療之外,多做到這一件事,保命機率更高!根據美國新英格蘭期刊一份針對晚期肺癌病人進行的研究發現,若病人能在積極的抗癌治療之外,再輔佐以「疼痛治療」等緩和治療,存活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