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中醫抑制發炎物質 減輕化療神經病變副作用

  化學治療的過程會伴隨許多副作用,其中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率約30%。輕微症狀會出現末梢麻木,嚴重時則會出現遲鈍無力、疼痛和刺癢感等,令患者相當難受,必須減輕劑量或是中斷治療。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研究團隊利用文獻整理發現,使用中藥可抑制發炎物質,減輕神經症狀,在臨床上也獲得良好療效,成果已刊登在2019年2月的國際期刊《醫學補充療法》(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容易引起神經病變的化療藥物如長春花生物鹼、紫杉醇和白金,常用於治療頭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卵巢癌。這些藥物會破壞神經細胞而干擾神經訊息的傳遞,造成手腳皮膚異常敏感及疼痛,甚至對神經不可逆的傷害。少數也會波及到自律神經引發腸胃問題或是姿態性低血壓,因此病友接受治療前後都須仔細監控這些現象。

  59歲的林小姐是卵巢癌病友,在化療第4周期,開始感覺手腳有電流往上竄刺,末稍神經失去對冷熱的敏感性。化療結束後2個月,情況仍未改善,一旦步行或站立時間過長時情況更嚴重。中醫師依據她的狀況,給予燥溼化痰、通經止痛藥物,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讓她可以恢復日常活動。

  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這對中西醫都是個棘手的問題。高雄長庚醫院研究團隊認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主因是經絡受損,而桂枝加朮湯、芍藥甘草湯、濟生腎氣丸等中藥複方,具有四溼濁、養陰止痛和補腎溫陽的功效,因此嘗試運用在病友身上,如果在化療產生神經症狀時及早治療,並搭配針灸,可以避免後遺症的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中醫能減緩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和改善生活品質,甚至對提升患者的預後也有助益,高雄長庚醫院中醫科系也鼓勵病友,樂觀面對疾病治療後的問題。

相關推薦

【記者 舒遠/金門 報導】 據立委陳玉珍表示,近來有許多民眾反應來往台金之間訂不到機位,這中間有家鄉母親過世等子女回來封棺入殮的、有緊急赴台為了見加護病房父親最後一面的、有癌症患者需赴台化療就醫的、有女兒客死他鄉等待母親過去招魂的,種種急迫搭飛機的人道需求! 以現在的飛機量能,照說只要加開一班飛機...

閱讀詳情 »

【記者 紀玄彬/台北 報導】前幾日雲林縣發生2個月女嬰猝死事件,據了解,該母親疑似打完AZ疫苗後,回家哺乳餵食兩個月大女嬰母乳,隔日竟發現女嬰口吐血奶,無生命跡象,送醫後不治,家屬質疑是不是與媽媽施打疫苗後哺乳有關? 台北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曾宇泰表示,關於哺乳的媽媽是不是適合施打新冠肺炎疫苗?...

閱讀詳情 »

回想一下,當你生悶氣、鬱卒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胸口悶悶的感覺?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提到,當人承受巨大的隱形壓力,一直擔心著某件事,文學家用「心中有一塊大石頭放不下」來形容,我覺得很傳神。 長時間憂怒鬱悶,疾病顯化出來的位置,經常是集中在心胸這一個區塊。...

閱讀詳情 »

高雄市昨新增2例本土確診,皆與仁武群聚相關。該起群聚指標個案曾入住新北恩主公醫院,與恩主公群聚感染首例同層卻未被匡列,累積至今日為止,這起群聚擴大已累積15人,其中指標個案受到網路議論。對此,仁武家庭群聚感染者的家屬透過高雄市議員邱俊憲發表聲明致歉,並強調三次回診皆向恩主公醫院反應咳嗽及呼吸道症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