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久咳不癒恐為結核病 1年4季都有病例發生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邊建榮醫師呼籲,若是咳嗽超過2周,感覺有痰、胸痛、沒有食慾或是體重減輕等症狀。建議儘早到感染科或胸腔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1名40多歲男性平時有良好運動習慣,斷斷續續咳嗽1個多月,於一般門診治療沒有效果;後來開始發燒且有食慾不佳合併體重減輕之情形,轉至急診求治。胸部X光及電腦斷層影像檢查顯示,他右側肋膜積水、右下肺膿胸,會診胸腔外科收入院治療。

  醫師運用胸腔內視鏡切除病灶,減少術後恢復時間並縮小傷口範圍。切除的檢體病理切片報告為壞死性肉芽腫,因此懷疑為結核病導致膿胸,會診感染科醫師痰液檢驗確診為陽性,經2周口服肺結核藥物治療之後,返家持續接受疾病管制署的都治計畫追蹤與持續用藥。

  邊建榮呼籲,結核病雖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但即使是平常有運動習慣的年輕人亦有可能得到。依據疾病管制署網站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結核病仍持續普遍存在於全世界,臺灣1年4季都有病例發生,且可能發生在人體任何器官或是組織,但只要遵守醫囑接受治療,幾乎可痊癒。

相關推薦

吃太好、吃太補,讓痛風一再發作嗎?其實擺脫痛風是有方法的!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張又升醫師提醒,若出現痛風問題時應積極就診諮詢醫師的用藥建議,若未善加控制恐衍生洗腎、心血關疾病與死亡風險,患者宜多加留意!此外,飲食控制也是關鍵之一,少吃帶殼海鮮、肉類、啤酒與甜食,才能避免痛風一再復發。  痛風是尿酸鹽晶...

閱讀詳情 »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普遍可以觀察到的現象,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而表現在外的現象,而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和相關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出生後第2至3天逐漸上升,在第5天左右到達最高值,第2個星期開始下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閱讀詳情 »

1名55歲的盧姓婦人到院自訴,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復健了2個多月也沒有改善,只好繼續求醫。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黃伯仁說明,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且10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

閱讀詳情 »

1名男子到復健科門診,自述因清明節掃墓,整個下午都在除草,隔天覺得中指下的手掌有點痛,第3天情況更嚴重,抓握東西或手指彎曲伸直時還會發出喀拉的聲音,因此擔心是不是中風。經診斷,上述的症狀其實是「板機指」,正式醫學名稱為「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厲家珍解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