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九旬婦嚴重白內障無法自理 靠手術重拾「睛」彩人生

九旬婦嚴重白內障無法自理 靠手術重拾「睛」彩人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一名九旬患者雙眼嚴重白內障,導致視線不佳,生活無法自理,也因此造成家中極大負擔。知名眼科院長蘇俊峰分享,因該患者水晶體過度混濁,手術困難度高,又易引起相關併發症,可謂是白內障手術中的大魔王等級!不過在手術房全體醫護同仁努力之下,最終順利完成白內障手術。術後患者張開眼後,發現自己竟然看得到了,激動表示再也不需要時時刻刻被人照顧,未來甚至可以出外散步、運動,不用整天待在家,終於重拾「睛」彩人生。

對此,蘇俊峰院長說:「白內障手術開刀最大成就感,在於改善的不只是患者的眼部疾病,而是他的整個身體、生活,甚至家庭關係。」

白內障手術日新月異 選擇多樣化

老年性白內障是因年紀增長導致功能退化之漸進性眼科疾病,過去平均發生年齡約在65歲後,70歲以上長者甚至高達90%有白內障問題,成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的眼部疾病。而隨著3C產品日漸普及,用眼需求大增甚或過量,老年性白內障好發年齡也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

蘇俊峰院長回憶,過去白內障手術算是大工程,不僅傷口大,還要住院、打麻藥及縫線。但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現在最常見的白內障手術不僅傷口極小,僅0.2公分左右,手術過程使用微小超音波探頭,將混濁的水晶體震碎後清除,再以注射方式植入人工水晶體,手術方式越來越精細,傷口越來越小,恢復快術後照護便利輕鬆,而年滿55歲的民眾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蘇俊峰院長強調,只要白內障引起的視力模糊已干擾到日常生活,都建議至眼科診所或醫院,與醫師討論進行手術前的檢查及評估。

蘇俊峰院長補充,近年來白內障手術除了超音波之外,更有新一代「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以飛秒雷射設備輔助囊袋製作及分割硬化水晶體,讓手術進行更快速,使用能量也較低,術後較不易產生角膜水腫的現象。

人工水晶體挑越貴越好? 醫:依個人需求選擇

白內障手術需植入人工水晶體,術後毋須再取出,並無使用壽命上的問題,因此,「如何選擇」也成為患者一大課題。蘇俊峰院長表示,過去人工水晶體只有單焦,讓影像焦距剛好落在視網膜上,其缺點在於焦點單一,無法隨視線遠近做調整,因此看近物時需配戴老花眼鏡;而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則可提供較清晰的遠、中、近的視覺呈像,可以減少患者術後對眼鏡的依賴,適合追求高視覺品質的現代人。

但無論如何,人工水晶體還是需依據個人需求及生活方式來挑選,不是價格越高越適合,民眾手術前需與主治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

看東西霧煞煞,是老花嗎? 一招簡單判別

有些人年過半百開始覺得看東西霧霧的,看不清楚那應該就是老花,其實有一點可簡單分辨是老花還是老年性白內障。蘇俊峰院長指出,老花眼是因年齡增長,眼部肌肉逐漸失去彈力與張力而造成,通常在40歲後會開始感受到其症狀,最常見就是看近物視線易模糊,但看遠物影響不大;但老年性白內障為眼球內水晶體混濁,不論看近、看遠都是模糊的,若未即時治療恐延誤病情。若眼睛有任何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的眼科診所治療,保障您的靈魂之窗。

【延伸閱讀】

防疫期不敢看眼科 延誤就醫恐永久傷害!

眼睛「蛋白」熟透透? 飛秒白內障手術找回好視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前一晚睡了很久,醒來卻還是好累,其實睡眠的目的本來就不在「睡覺本身」,而是是否有消除前一天的疲憊,如果想擁有好的睡眠品質,一覺醒來充滿神清氣爽,那麼這6件事情你絕對要跟著做! 1.統一每天起床的時間 日本睡眠名醫表示,想要有優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氣溫高漲,路上可見人手一杯飲冰品,而自助式商品成為手搖飲界新寵兒,結合客製化飲品加上自助拉霸機之新奇體驗,深受年輕男女的喜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將自助式手作奶茶及自動化販賣機納入列管,第1波共計抽驗78件,飲冰品衛生標準及包裝飲料標示查核結果均符合規定,唯有1件配料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臺灣女性生性保守、害羞,私密處「生病了」總是難以啟口,不好意思就醫,尤其是年長女性。約70歲的沈女士面有難色就醫,原來她有尿失禁的困擾。笑的時候會漏尿,咳嗽時也會漏尿,一個晚上起來上好幾次廁所,擔心自己是膀胱無力還是怎麼了?也因為年紀這麼大還要包尿布,覺得自己面子掛不住。尿...

閱讀詳情 »

作者:張世傑溽暑高溫,小心產後憂鬱容易上身!研究發現,夏天是產後憂鬱症的高峰期,專家提醒,新手孕媽咪產後一旦出現憂鬱情緒,除了家人陪伴支持外,更應謹記找回自信3原則,同時配合規律運動及食療,以降低病灶擴大風險危機。 臨床統計,國內初次生產的婦女,8成會在產後1個月內會有情緒低落、無故落淚等憂鬱傾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