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乳癌「不開刀」最怕臟器燒傷! 國衛院研發戒指形海扶刀大降受傷機率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乳癌在全球以及台灣,都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為外科切除手術,其中有部分無法承受麻醉開刀手術風險的患者,往往得依賴又稱「海扶刀」的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卻仍躲不掉長時間手術造成皮膚、肌肉骨骼乃至臟器燒傷的風險,國衛院團隊今(13)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開發出全球首創「戒指形高能聚焦超音波系統」能大幅降低受傷機率。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欣指出,目前治療乳癌,傳統多以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然而高劑量麻醉、侵入式手術及感染風險、化療副作用與龐大的住院醫療費用,往往亦造成病患與家屬的負擔與退縮。

至於提供無法承受麻醉開刀手術風險的患者另一種選擇的海扶刀,陳景欣解釋,其原理為自體外發射超音波,波束經過超音波膠或水、皮膚、脂肪等軟組織的傳導並聚焦於腫瘤目標組織,使腫瘤在1秒內升溫至60℃以上,維持6秒後,腫瘤被熱凝固而壞死。

陳景欣說,儘管海扶刀因為具有無麻醉風險、低疼痛、門診治療無需住院、無刀口疤痕的優點,近年成為乳癌治療中的新選擇,不過,目前臨床上的乳房腫瘤海扶刀系統卻有皮膚燒傷、胸骨或肌肉以及肺與心臟的燒傷風險、海扶熱點小而消融時間長等問題。

國衛院研究團隊於是進一步開發出全球首創的「戒指形高能聚焦超音波系統」,保有海扶刀系統原有優點之外,戒指形系統藉由調整超音波射入方向及聚焦相位,能縮短高能超音波消融癌組織的時間,大幅降低高能超音波對胸部皮膚、肌肉骨骼與心臟受傷的機率。

陳景欣說,相較於過去的碗型海扶刀,國衛院開發的戒指形超音波探頭,獨特設計讓乳房位於環形結構內,且圓環形分布的超音波換能器可以產生平行於胸骨胸大肌的波束,減少胸部與心肺的燒傷機率,而所有平行於胸骨的波束經乳房周圍的皮膚傳導進入乳房組織並聚焦於腫瘤,皮膚單位面積的超音波能量大幅降低,同時降低皮膚燒傷的風險,以5公分大小腫瘤為例,只花不到30分鐘即可完成手術。

陳景欣指出,新系統還結合磁振造影技術來導引戒指形海扶刀的焦點,可自動精準定位於腫瘤目標組織,精準度小於1mm,並即時監測體內組織的溫度變化,避免誤燒事件發生。若能順利商品化,經過臨床試驗,便可以使用在乳癌患者的治療上。關鍵技術已通過國內專利申請,同時申請美國與中國專利審查中。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秋燒烤小心!她遭魚鰭扎手1公分 短短幾小時竟變壞死性筋膜炎

指「埃及爸」疑源頭引爆妻不滿 陳時中緩頰:別有這種感覺啦!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產高端疫苗開打前3天就傳4例接種後死亡的不良反應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6)日公布,這4人接種的分屬3個不同批號,並非同一批,批號沒什麼必要公布。另外,首例通報的桃園陸姓專欄作家的解剖結果也出爐,判定為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填塞。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病毒防不勝防,即使已經接種完整2劑疫苗、間隔14天以上取得完整保護力,卻有越來越多「突破性感染」案例發生,繼AZ、莫德納、嬌生以及BNT疫苗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國內出現首例接種中國國藥疫苗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個案。 指揮中心下午公布今日新增6...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李新琳/台北報導 +0只開心了一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都直言有點遺憾,但強調今日新增的2...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郭董出面催貨,外傳將有195萬劑BNT疫苗現貨將提早抵台,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6)日下午證實這一些相關報導跟事實沒有相去很遠,不過,到貨時程還沒有確定,至於疫苗到貨之後,將以學生為第一優先,並直接到校園施打,剩餘的量則會再開放預約平台給民眾登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