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乳量不足 新手媽擠奶擠到「媽媽手」

乳量不足 新手媽擠奶擠到「媽媽手」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位28歲生第一胎的新手媽媽,因乳量不足,自己成天雙手擠奶集乳哺育新生兒,不到一週就覺得左右手的大拇指底部逐漸使不上力,甚至雙手手腕關節外側痛到無法擰毛巾拿奶瓶,就診後確診罹患「媽媽手」。

擠奶手部擺位不當 拇指過度使用易導致媽媽手

收治該名婦女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趙明哲表示,經詢問病史,發現其在懷孕末期有肢體水腫情形,若懷孕末期有肢體水腫容易導致孕婦肌腱腫脹或周邊神經壓迫,再加上產後擠乳的姿勢不正確,便容易患上 「媽媽手」。而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其位置在大拇指底部、靠近手腕的外側邊,由於手腕不當施力導致伸拇短肌與外展拇長肌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而造成疼痛。

媽媽手非女性專利 超音波導引肌腱注射可治療

趙明哲主任說,該名婦人的「媽媽手」經過超音波導引肌腱注射藥物,很快就獲得緩解,搭配物理治療師執行超音波等儀器治療與運動指導,與職能治療師製作護木穿戴、教導省力的擠乳育兒方法,接受兩週的復健治療後,已恢復腕關節的正常功能。

趙明哲主任強調,新手媽媽的擠奶集乳,可以請先生協助,若需自己擠乳,使用同側手肘時應盡量貼近腰部,讓手腕關節接近直立方向,拇指才能省力外展,比較不會因擠乳而罹患「媽媽手」;此外,媽媽手好發族群不單只有女性而已,通常會與職業傷害及不適當的手工具使用有關。

抱嬰、哺乳姿勢要正確 盡早就醫免受痛楚

趙明哲主任建議,新手媽媽在抱嬰兒時,盡量讓手掌、手腕成一直線,與五指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哺育母乳時,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同一姿勢太久。最重要的是,一旦發覺手腕外側持續疼痛,休息亦未改善,應及早尋求復健專科醫師診療,避免服用過多藥物影響哺乳,並預防嚴重到需要開刀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14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台灣醫療技術純熟,在對岸甚至有「醫生島」(Dr. Taiwan)美譽,吸引不少陸客來台旅遊健檢。像是大陸名模宋姍姍就因為工作時常感到胸悶、心悸,而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台進行「心」體驗,並受邀擔任「2014亞太健康美麗大使」一職。由於超模是長期高強度的工作,且對纖細身形的要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太陽花學運爆發至今,雖已超過半個月,話題仍不間斷!上週五晚間中天新聞台播送的《新聞龍捲風》節目,內容疑似出現主持人與來賓以物化女性身體的言論公然意淫、污辱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女性,導致事件女主角因壓力過大關閉臉書。勵馨基金會也因此接獲近五萬人表達對中天《新聞龍捲風》節目的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你有在用「LINE」嗎?截至四月二日,「LINE」的用戶已突破四億,而國健署也提供免費健康體重管理諮詢「LINE」上線,只要加入「LINE」ID搜尋輸入0800367100 (瘦落去、要動動),就可和專業的諮詢人員通話,並提供最佳減重方法,隨時隨地來控制熱量。國健署自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兒童因大人疏忽,造成受傷,甚至死亡的案件層出不窮。據統計,每年有超過100件以上,年齡9歲以下的幼童死於意外事故,相當於每3天就有一名幼童意外死亡,且近6成是獨處時發生死亡意外。家扶基金會呼籲家長,照顧零疏忽,全力守護孩子的生命安全,以免發生終身憾事。據統計,2004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