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孟倩玉報導)電視劇裡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手抖個不停,杯子拿不穩、舀湯也灑滿桌,這是你聽到帕金森氏症就聯想到的畫面嗎?其實我們可能誤解帕金森氏症,甚至可能因此忽略掉早期症狀。醫師提醒,先期帕金森氏症可能出現便秘、嗅覺異常,早期則可能出現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日常生活多留意小細節,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速度,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而當藥物治療出現瓶頸,患者可能出現異動症亂動或斷電(off)動不了情形,現有的二合一新劑型可以克服藥物濃度忽高忽低的問題,讓患者找回身體主控權。
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這年紀的患者通常事業有成,可以想像他們能掌管公司卻管不了自己的手抖,對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正因為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是外顯的,不像糖尿病血糖高到300也沒有人知道,只要旁人稍微留意就會發現不對勁,久而久之影響到患者社交意願、減少接觸人群機會。
要減少異動症與off發生,就得讓藥效維持在有效區間內,藥物搭配使用雖然可以達到治療效果,不過患者可能一天服藥次數會多達5次,甚至每3小時就要服藥一次,頻繁用藥也造成醫囑服從性不高;現有二合一新劑型藥物在台灣已取得藥證, 在體內有如短跑加馬拉松接力賽般維持穩定,可減少藥效波動現象,改善續電時間,研究發現,二合一劑型能增加2小時、16%無異動症困擾的時間,同時可減少36% off的時間,讓患者少了off time、多了on time、減少異動症困擾,不再顫動或斷電,找回身體主控權。
巫錫霖理事長也表示,中晚期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常會擔心沒電或異動,而有「pill burden」現象,也就是因為擔心藥效很快沒效,而縮短用藥時間、加重藥量,患者因為依賴藥物,可能服藥時間還沒到就先吃藥,進而造成藥量過多,長期過量可能出現左多巴胺幻覺,例如看到小蟲子滿天飛或地上爬,因此有用藥困擾的患者,可以考慮選擇新劑型藥物。 陸清松教授建議,患者可以藉由填寫病患日記(patient diary),記錄自己的用藥,以及相關症狀,幫助醫師了解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一旦出現明顯異動或一天之內斷電時間超過2小時,已造成生活困擾,就可以考慮調整用藥,做更有效的治療。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