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人工智慧善於解讀影像 資訊科醫師將誕生

人工智慧善於解讀影像 資訊科醫師將誕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被稱作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如今,人工智慧應用在健康照護上,透過深度學習系統可解讀各種影像報告,功能如同放射科及病理科醫師,未來可能成為「資訊科醫師」,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人工智慧自動診斷骨折

矽谷Enlitic科技公司,將健康與帶有骨折診斷的X光影像,匯入人工智慧系統資料庫,透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自學方式,不需透過工程師輸入診斷條件,即可自動標出骨骼上的裂痕,有如放射科醫師一樣,看越多影像報告、解讀越正確。

辨識電腦斷層、心臟超音波影像

IBM人工智慧的原型華生(Watson),則可辨識電腦斷層影像中的肺栓塞,以及偵測心臟超音波中胸壁動態的異常,自從收購醫療相關企業Merge,已經能夠瀏覽300億張影像,同樣擁有放射專科醫師的診斷能力。

人工智慧系統 適合解讀複雜影像

放射科醫師的功能在於解讀醫療影像,而病理科醫師的工作是從病理切片等影像中找出病癥,兩個專科醫師的共同特質都是解讀影像。目前放射科醫師處置一名多處創傷的病患,需要解讀4000張全顯影像(pan scan),而人工智慧系統更適合堵截類似的複雜影像,

資訊專科醫師 確保人工智慧診斷結果

未來,兩個專科結合成為「資訊專科」後,工作內容會從「解讀影像」轉變為「管理人工智慧解讀影像後產生的臨床資訊」。資訊專科醫師在轉譯人工智慧的資料,能夠建議進一步的臨床處置;在管理人工智慧時,醫師也能確保影像品質,讓人工智慧不致於發生過多偽陽性或偽陰性的結果。

透過人工智慧 改善醫事人力不足

資訊科醫師雖然不再需要花更多時間辨識病理特徵,但需學習統計相關的概念、理解醫學資訊的演進等,透過人工智慧的醫療服務,也能幫助醫療資源匱乏、醫事人力相對不足的地區。

名詞解釋:

1.人工智慧:是具認知能力的機器,該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的認知功能,像是「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人工智慧的認知功能被分為幾項能力:演繹、推理、解決問題、規劃、學習、語言處理、運動與控制、知覺,甚至還有社交,有些更能展現出創造力。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吳懷玨

2.參考文獻:Jha, S., Topol, E.J. Adap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adiologists and Pathologists as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JAMA. 2016; 316(22): 2353-4.

3.參考文獻:Chockley, K., Emanuel, E. The End of Radiology?Three Threats to the Future Practice of Radiolog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2016; 13(12): 1415-1420.

4.參考文獻:Gillies, R.J., Kinahan, P.E., Hricak, H. Radiomics: images are more than pictures, they are data. Radiology .2015; 278(2): 563-577.

5.參考文獻:Yu, K.H., Zhang, C., Berry G.J., et al. Predicting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gnosis by Fully Automated Microscopic Pathology Image Featur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2016).

6.參考文獻:Levenson, RM, Krupinski EA, Navarro VM , et al. Pigeons (Columba livia) as Trainable Observers of Pathology and Radiology Breast Cancer Images. PloS one. 2015; 10(11): e0141357.

7.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8.《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70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27歲伶伶在診所擔任護理師,才剛新婚2周竟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當時身心承受極大震撼,好在她並未慌亂手腳,在專業意識及同事提醒之下,於治療前趕緊凍卵,為自己保留一線「生」機。 國人罹癌個案逐年增加,隨著藥物及手術治療的精進,存活率提高不少,許多年輕癌友在抗癌時,並沒有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在台灣,每6個癌症新病人就有一位正值生育年齡。新婚的傳勇展開兩人幸福世界沒多久,隨即發現罹患白血病,倉皇中做了化學治療和血液及骨髓移植,還好順利保住性命。雖然白血病治療對傳勇的生育能力產生永久傷害,但時隔八年,他有幸喜獲麟兒。傳勇說:「幸好當初有醫師、護理師的提醒,在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質子是治療癌症的新利器,但在太空卻可能破壞衛星電子元件,導致運作失常,甚至失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粒子物理暨照射核心實驗室」,可模擬太空近地軌道上的高能質子輻射狀況,提供衛星執行任務的安全檢測,7月21日正式加入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所發起的「太空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近日台灣夏季室外氣溫動輒攝氏36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9度,在這高溫下,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 根據衛生福利部「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全國181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今年7月1日至24日止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659...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