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人活著就要動 避免血栓找上你

人活著就要動 避免血栓找上你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現年32歲的顧先生,全身多處從腳到頭發生多處靜脈阻塞,他早在17歲時就因為腰痛就醫,發現腎臟栓塞,經過治療病況緩解後出院,本以為只是偶發事件,但兩年後又因為咳血求診,診斷為肺栓塞,因為反覆發生血栓,且家族中也有人有相同的問題,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凝血調控功能異常,診斷為抗凝血酶缺乏,在給予抗凝血藥物治療後,狀況穩定後出院,因病人自身認為已無大礙,便沒有回門診繼續追蹤;但在民國94年23歲時,又發生上腸系膜靜脈栓塞、門靜脈栓塞以及脾靜脈造成小腸缺血併發腸壞死,不得已只好將壞死的腸子切除,一番折騰後保住性命,開始長期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不正常的血栓形成。
彰基醫院血友病醫療暨血栓中心主任沈銘鏡教授表示,血栓就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在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
臺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或者缺乏抗凝血酶,沈銘鏡醫師的研究指出,不明原因的靜脈血栓症約有50%是先天性遺傳,另外一半則不知道原因。凝血功能異常的病人身上,一旦身體處於某些可能造成血液滯留或是傷害時,身體無法良好地調控凝血功能便會造成可怕的併發症。今天是「世界血栓日」,沈銘鏡醫師表示,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然而,人要活就要動,「不動」才是造成血栓的主因,「活動」也是防治血栓的重要方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624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吸菸者都知道吸菸不僅影響自己,也危害暴露在煙霧中的其他人們,但一人吸菸影響全家,多數人卻不知道就連孩童也可能因此罹病甚至死亡。 2~3分鐘就有1名因二手菸罹病 臺灣每年約有2萬4,000人死於吸菸,而有3,000人死於二手菸害,每年因二手菸罹病約達15~23萬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秀場天王豬哥亮罹患直腸癌近三年之久,起初不願立即開刀且拒絕服藥轉而求助神明,導致病情延宕,持續惡化成末期直腸癌。去年9月雖曾接受開刀手術保命,但癌細胞已多處轉移至肝、肺,術後病況一度趨於穩定,卻仍需進行後續化療療程,直至近期豬哥亮病情直轉急下,身體虛弱導致無法繼續施...

閱讀詳情 »

「醬」吃就好?化學醬油大解密 杜絕黑心添加物下肚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醬油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必需品,近日出現「化學醬油」、「毒醬油」等疑慮令人心驚,在標示不清、價格混亂、標榜純釀造及零添加情況下,我們該如何選擇?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與...

閱讀詳情 »

遠離「三高」關鍵  活化人體內的「PPAR」 您知道現在30歲左右就是中風或高血壓的危險群? 衛生署最新統計,40歲以上,毎九個人當中,就有一位發生過小中風,驚人的數據,讓人不得不重視飲食健康,想要擺脫代謝症候群、遠離三高危機,除了要適度減重之外,在「食」方面也選對食材。不但如此,TVBS...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