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人活著就要動 避免血栓找上你

人活著就要動 避免血栓找上你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現年32歲的顧先生,全身多處從腳到頭發生多處靜脈阻塞,他早在17歲時就因為腰痛就醫,發現腎臟栓塞,經過治療病況緩解後出院,本以為只是偶發事件,但兩年後又因為咳血求診,診斷為肺栓塞,因為反覆發生血栓,且家族中也有人有相同的問題,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凝血調控功能異常,診斷為抗凝血酶缺乏,在給予抗凝血藥物治療後,狀況穩定後出院,因病人自身認為已無大礙,便沒有回門診繼續追蹤;但在民國94年23歲時,又發生上腸系膜靜脈栓塞、門靜脈栓塞以及脾靜脈造成小腸缺血併發腸壞死,不得已只好將壞死的腸子切除,一番折騰後保住性命,開始長期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不正常的血栓形成。
彰基醫院血友病醫療暨血栓中心主任沈銘鏡教授表示,血栓就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在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
臺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或者缺乏抗凝血酶,沈銘鏡醫師的研究指出,不明原因的靜脈血栓症約有50%是先天性遺傳,另外一半則不知道原因。凝血功能異常的病人身上,一旦身體處於某些可能造成血液滯留或是傷害時,身體無法良好地調控凝血功能便會造成可怕的併發症。今天是「世界血栓日」,沈銘鏡醫師表示,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然而,人要活就要動,「不動」才是造成血栓的主因,「活動」也是防治血栓的重要方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624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平均每10位20歲以上成年人就有1人罹患。部分患者得需要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然而,傳統胰島素在注射後,容易因血糖變化,造成患者體重上升,讓不少糖友因此望而卻步。所幸目前臨床上已可透過腸道賀爾蒙 GLP-1 注射取代胰島素,患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心臟疾病連續6年高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位;根據研究指出,每天只要攝取4、5公克的反式脂肪,血液中膽固醇就會升高,並增加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在家中烹調時應使用含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植物油,並以低溫烹調方式,如涼拌、低溫油水炒,減少自由基及致癌物質生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數已達到3500萬人,其中年紀是導致失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在65歲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每五年會增加一倍,到了85歲更會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罹患失智症。而失智症患者到了晚期會喪失所有基本功能,對家屬來說是很大的經濟與精神負擔。醫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看到有人癲癇發作的時候該怎麼辦?根據國健署統計,在台灣每1千人中就有1位癲癇患者,因此,我們生活周遭常會碰到癲癇病友發作;然而,多數民眾卻普遍存在錯誤迷思,台灣超越巔峰關懷癲癇聯盟理事長曾幼玲因而想出「1保、2開、3勿、側躺、觀摩」發作處理口訣,告訴大家該如何處理發作中的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