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人為二氧化碳排放會減少穀物中的蛋白質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田春慧   

尼泊爾加德滿都附近的農民小麥豐收。一項新的科學研究發現,由於人為排放二氧化碳穀物的營養價值下降了。

人為二氧化碳排放會減少穀物中的蛋白質

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相比,發達國家居民更容易獲取蛋白質,吃到魚類和肉。但世界上76%的人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是植物。到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達到95億,如果這個比例保持穩定,或者說更多的人選擇植物來補充蛋白質的話,那就需要生產出足夠的糧食來滿足人們的基本營養需求。

《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近來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著眼于全世界當前以及預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發現,人為排放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不斷上升,到2050年主要糧食作物(如水稻和土豆)營養價值的下降率會超過5%,會導致18個國家的1.5億人嚴重缺乏蛋白質。

為了明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后糧食會損失多少蛋白質,該研究小組做了實驗,他們把主要的糧食作物置於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中。研究發現,水稻、小麥、大麥和土豆中的蛋白質分別下降了7.6%,7.8%,14.1%6.4%。之後他們將這些發現應用到聯合國發展中國家吃什麼和吃多少的數據中并發現,缺乏蛋白質已經成為數百萬人所面臨的問題,比如撒哈拉以及南非,情況預計很難好轉,因為穀物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佔了很大的比例。印度人主要依靠大米和小麥等主食來獲取蛋白質,他們從日常飲食中獲取的蛋白質可能會下降5%,未來5,300萬新增人口會面臨嚴重缺乏蛋白質的風險。除此之外,未來幾年,食品成本預計會增加,人們面臨的局面是要花更多的錢去買食物,食物的營養價值卻不如從前。

研究人員邁爾斯(Myers)指出,“為了應對這一情況,我們需要快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要培育受二氧化碳影響較小的糧食品種,增加糧食的營養價值,豐富飲食習慣,不應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邁爾斯的其他研究還表明,二氧化碳水平上升還會導致全球範圍內的膳食鐵缺乏症,食物中鋅含量下降。

參考資料:

carbon-dioxide-co2-grain-protein-deficiency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產前檢查明明沒有異常,怎麼大出血?一名36歲的女性,第二胎產前檢查結果沒有明顯異常,卻在診所生產後,大量急性陰道出血,出血量超過1000毫升還出現休克情形,緊急轉送醫院,幸好醫療團隊立即進行子宮動脈栓塞止血手術控制出血量,才保住一命...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李盛雯/專訪報導 自從2019年12月確診首宗感染個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迄今仍以超乎想像的破壞力肆虐全球,但在這股疫情海嘯之下,好企業更能打出漂亮的「疫」戰!全球知名生物科技製藥企業Amgen安進藥廠在台灣成立剛滿5周年,今年二度蟬聯《HR Asia》的...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入境台灣要不要「全面普篩」,一直有爭議,今(20)日有媒體報導指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選中12個高風險國家、地區,預計9月起,對入境者全面進行PCR核酸檢測。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下午出面駁斥「媒體亂寫!」暫無此...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財務吃緊,衛福部長陳時中已數度公開宣示要調漲保費,還要調整民眾的部分負擔,但開源不夠,如何節流更是關鍵,尤其近年新藥物要價不斐,讓健保財務越發沈重,國內藥界觀察,「生物相似性藥」有望成為健保節流的金雞母,因為健保核價金額可先砍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