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人體自癒力的終極祕密!決心為健康做出改變找回生命的主控權,也可以創造「奇蹟」

人體自癒力的終極祕密!決心為健康做出改變找回生命的主控權,也可以創造「奇蹟」

打開醫學奇蹟的黑盒子

我第一次遇到顯著的康復案例是在十七年前,那時我剛當完住院醫師,正要展開精神科醫師的生涯。那時我同時在麥克林恩醫院執業,並在哈佛醫學院任教,另外還開了一間小型私人診所。當時的壓力不小,我急於證明自己擔任醫師及教授的能力。

妮基在同一條路上的麻省總醫院擔任腫瘤科護理師,她和成年的兒子一同來看診,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她。她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她希望向兒子宣布壞消息時能獲得額外的支援。

那之後不久,她告訴我她向醫院請了無限期休假,因為健康狀況已惡化到無法工作的地步。她疲憊不堪、進食困難、體重下滑。她計畫前往巴西阿巴迪亞尼亞鄉間的一個小鎮,拜訪一位巴西醫者。她已經嘗試過西醫的各種治療方法,她心想,再糟也不過如此。

她出發的兩週後,我辦公室的電話響起,是妮基從巴西來電。

她說:「你一定要來這裡看看,我的身體變好了,你絕對不相信我的所見所聞。」

她講述一則又一則故事,關於她所認識的人、見證的治癒過程,像是瘸子重新開始走路或是盲人恢復視力那類奇聞。又如一位罹患乳癌的女士在醫者的觸摸之下看到一團「黑雲」自胸口消散,然後腫瘤就縮小了。一連好幾個月,妮基不停從巴西打電話或寫信給我,但我沒有前去一探究竟。醫院事務繁忙,我還有課要上,此外,我對這些傳聞深感懷疑。我認為這些事件背後都有可以解釋的原因,例如暫時的好轉、誤診,或是這些人本來就會康復。

妮基回國後,她看起來確實恢復了活力,事實上,她的身體狀況大幅改善。她十分享受生命,大啖牛排(她最喜歡的食物)與沙拉。她在巴西的經歷鼓舞了她。她告訴我,她又重新獲得付出與接收愛的力量,過去深感困擾的控制問題已經消失無蹤,她覺得自己充滿活力與歡欣。比起之前,她回國後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不過遺憾的是,她沒有克萊兒那麼幸運。老實說,大部分人都不會獲得克萊兒那樣的結局。妮基的癌症後來還是復發了,不到一年就不敵病魔。不過在她過世之前,她又再次勸我研究巴西的案例。

我在科學期刊中讀過,真正的自癒現象相當稀有,機率約只有十萬分之一。期刊文章一再重複引用這個數據,筆調都相當堅定,所以我決定要追溯其來源,查看這項數據的出處,結果發現這個數字其實根本是憑空捏造的,卻被當成事實,然後被之後的文章一再引用。

當我進一步研究,查詢當前與過去的自癒案例時,我對於自己的發現大感驚異。過去一世紀以來,自癒案例的數量及頻率都有緩慢增加的現象,且通常會在重大研討會、書籍出版或新聞報導曝光後攀升。1990年代初期,思維科學研究所開始匯集所有曾出現在醫學文獻中的自癒案例,並於1993年公開其資料庫《自發性緩解:解題書目》(Spontaneous Remission: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他們自八百篇期刊中收錄三千五百則自癒的參考資料。而且,這些確實被記錄下來的案例,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在一場演講中,我提到自癒現象這個議題,並表示我們醫師從中可能大有收穫,我詢問臺下的醫師聽眾有多少人親身遇過從醫學觀點解釋不通的康復案例,這些醫師紛紛舉起手,接著我問有多少人把這些案例記錄下來並發表自己的觀點,所有人都放下手。

其實自癒現象沒有那麼罕見,只是擔心受到批判的氛圍妨礙我們看見整體的規模。有多少案例從來沒有出現在醫療文獻中,只因為醫師擔心醫界同儕的取笑。麥克林恩醫院是一間歷史悠久且聲譽卓著的精神病院,身為這裡新上任的醫務主任,我深切了解這一點,我對於發表觀點或尋求醫界同仁的協助深感遲疑。不過每一天,我都看到醫院、精神病院或急診室中患者身上出現的問題吻合自癒現象的例子。每一天,我一再看見患者罹患常見而致命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臟病、自體免疫疾病與肺病,這些都是西方世界人民的頭號殺手,愈來愈多人知道這些疾病背後多半有重要的生活型態因子。而歷經驚奇康復過程的患者之所以康復,很可能就是因為採納特定的生活型態,我開始覺得,就算我的病患只嘗試其中半數策略,那整體健康情況一定會有顯著提升,不只是患病的個人,整體社會都能受惠。

「自癒力」並非無稽之談,也不是少數人的神奇經歷。哈佛權威醫師強調,當我們懂得修正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改變根深蒂固的信念,就能戰勝疾病與恐懼!

人體自癒力的終極祕密!決心為健康做出改變找回生命的主控權,也可以創造「奇蹟」

本文摘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本文由平安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圖片來源m.jiankang) 一位年輕媽媽,為了讓小孩眼睫毛變得更濃更長,幫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剪睫毛,結果竟引起寶寶眼部嚴重發炎,還好及時就醫,保住寶寶眼睛。 拿著剪刀靠近寶寶眼睛,這麼近距離地操作精細手部運動,加上寶寶並不會乖乖地一動不動任你擺佈,如果不小心碰到瞼緣(眼睛邊上寬約2.5毫米的結...

閱讀詳情 »

日常生活中或運動時有人常能聽到關節發出「嘎嘎」的聲響,比如蹲起時膝關節有響音;走路時髖關節發出輕輕的「嘎嘎」聲;轉動脖子時頸椎有聲音;還有人經常玩手指,讓手指發出關節響聲……這些聲音人們通常稱之為關節「彈響」。面對關節「彈響」,有些人惶恐不安,趕緊就醫檢查;有些人卻毫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每年春節期間,就會出現血荒現象,血液庫存量嚴重不足,這時就更需民眾挽起袖子捐血救人,不但能拯救生命,捐血還能幫助促進血液新陳代謝,一舉兩得。 捐血促血液循環 有益身體健康 其實許多人害怕捐血,都是因為害怕針筒等不正確觀念,其實捐血的好處很多,且捐血抽取的血液有一定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中老年人都有疼痛的困擾,但一聽到止痛藥,就擔心會傷肝腎、傷腸胃;有些長輩因退化性關節炎疼痛不已,但因害怕服藥,寧可飽受疼痛之苦。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舉辦的系列健康講座,日前於淡水社區大學舉辦,邀請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朱唯廉主講「下背痛,腰椎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與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