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他因腸癌過世 這些症狀出現要當心

他因腸癌過世 這些症狀出現要當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曾聞名全台的《心海羅盤》主持人「葉教授」,其因自學研究出一套獨特的人生哲學,到處講道吸引上萬死忠信眾,成為心靈支柱、思想的嚮導,甚至還在演藝圈掀起一陣「YA教授」模仿潮;日前,傳出他因敵不過大腸癌病魔病逝,震驚不少網友。

大腸癌與體質較相關 這些症狀為警訊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癌發生多與體質較相關,若又加上抽菸、喝酒、嗜吃紅肉、肥胖、缺乏運動等,進而增加罹患風險。而大腸癌初期並無徵狀,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解不乾淨、體重莫名減輕、或出現血便時,就應提高警覺;其中,會出現血便是因為腫瘤位置較靠近肛門,因此才會有鮮紅血便產生。

若經檢查發現大腸有瘜肉,糠榮誠主任說,多數大腸癌的發生,都是由腸壁長出瘜肉,接著轉變成癌症所致,因此一旦發現大腸瘜肉,就應在其轉變成癌症前先予以切除,並5年內應追蹤檢查,以防止再次復發的風險。另外,若為50歲以上者、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亦為高危險族群。

及早接受治療 避免錯失治療良機

糠榮誠主任指出,葉教授在兩年前就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了,起初因需做腸造口,但他認為腸造口會使其傳教不便而拒絕;最後經多次溝通後,葉教授接受做腸造口了,後續想用意志力克服疾病,並未採化學、標靶治療,使大腸癌再次復發,加上接受治療時間較晚,因而延誤到治療時間。糠榮誠主任說,其實現在也有居家化療,可供民眾選擇,以便日常生活。

預防腸癌從日常生活做起 定期篩檢是關鍵

糠榮誠主任提醒,大腸癌若能及早發現,其治癒率也相當高。如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建議應多吃蔬果,且避免攝取油炸、加工食品、烈酒、吸菸等不良習慣,最重要的還是需養成規律運動,而50歲以上的民眾也應定期做篩檢,以預防腸癌悄悄找上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77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今年年初不少人思考,如果混合接種不同的疫苗,保護力是否能提高?英國牛津大學於5月12日在《刺胳針》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混打AZ疫苗與輝瑞疫苗的人,比沒有接受混合疫苗者發生輕中度不良反應的症狀更加頻繁,但是反應是短暫的,強調沒有其它安全疑慮。接種混合疫苗 輕中症反應更...

閱讀詳情 »

精選6種提高免疫力的食材   大蒜 大蒜中富含菊糖(inulin),又稱為菊苣纖維,是膳食纖維的一種。 大蒜可形成改善腸道環境的比菲德氏菌(益生菌的一種),防止導致疾病的壞菌增生。 此外,也含有能幫助免疫系統和細菌對抗的化合物蒜氨(alliin)。當我們搗碎或咀嚼大蒜時,蒜氨酸會產生蒜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女性久坐辦公室,常常感覺外陰部搔癢,疼痛,癢到想要搔抓下體,但是由於姿勢不雅觀,就只能假借上廁所時處理,但是長期的摩擦,搔抓反而使的搔癢疼痛更加嚴重,於是求診婦產科檢查,才知道原來是外陰前庭炎。女性的外陰前庭部,其實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生殖構造,它位於小陰唇內側底部;也就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隨著台灣每日確診人數持續攀升,本土病例再創新高,各縣市都傳出確診個案,連醫院也都不能倖免,民眾開始人人自危,戰戰兢兢。過了一年多與世界平行時空的生活,國人生活節奏大亂,停課、搶物資、草木皆兵、獵巫等等,住在美國的Sharon Chenyun Hu表示這些在去年美國人已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