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他睡夢中猝死 這些警訊別忽略

他睡夢中猝死 這些警訊別忽略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名40歲的劉先生,在前幾天於睡夢中心跳停止過世,故無法回診治療,也來不及和家人說聲再見;醫師看了劉先生的病歷資料,發現心臟超音波的報告顯示是「肥厚型心肌病變」。

心因性猝死年輕族群佔多數 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林廷澤醫師表示,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男性的發生率高於女性,平均發生年齡約在55到58歲,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然而,心因性猝死卻占年輕族群死亡原因的多數,加上突然且非預期性的特性,帶給社會經濟和家屬心理的重大衝擊。此外,心因性猝死的存活率不高,約10-30%不等。

林廷澤醫師說明,在猝死的男性患者中80%是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而女性則較多因遺傳性的心肌病變和心律不整所引起;猝死可能是先天遺傳的影響或是後天環境和行為的改變,主要可分成冠狀動脈疾病(約占70%)、心肌病變(約占20%)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約占10%)等3類。

心因性猝死前有徵兆 求診率不到2

林廷澤醫師指出,雖說是猝死,但是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仍有危險徵兆,卻常常被忽略而失去提早診斷和預防的機會。研究顯示,在猝死前的一天到一週,約有五成的患者有胸痛、兩成的患者有呼吸困難或心悸等症狀,其中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有呼吸困難的表現,然而發生上述症狀後,僅有20%不到的患者會到急診求醫。

預防勝於治療 這些誘因是禍首

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林廷澤醫師提醒,民眾應留意其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和抽菸等,皆需積極改善和預防。而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有猝死的家族史、慢性發炎、飲酒和咖啡過量,以及攝取過多的容易氧化的脂肪酸等。

林廷澤醫師強調,患有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的患者,建議積極確定診斷且依照發生猝死的危險分級接受抗心律不整藥物和體內去顫器 (ICD)的治療,更重要的是,提醒直系血親的家族成員做篩檢,以利早期診斷,方能不要留下遺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0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糖尿病患者可不能隨意亂停藥,否則一旦血糖未控制良好,賠掉了可是健康!一名75歲洪先生,罹患糖尿病多年,但這陣子因聽信直銷,購入保健食品取代糖尿病藥物,沒想到日前出現意識不清、尿失禁等症狀,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原來是血糖過高所導致,險些危及生命,所幸經胰島素治療後,患者...

閱讀詳情 »

2021.08.27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8月27日為止,已經有833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分別自瑞典、美國、印尼(3例)及印度(2例)入境;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境外移入7例 來自瑞典、美、印尼、印度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4...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幾起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初步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所引起的心包填塞,心臟內科醫師表示,部分民眾施打疫苗之後,血壓可能會比平常高一點,一旦血壓超過140/90,就應高警覺,如超過180/100,應緊急就醫。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