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企業高管長年胃痛竟罹膽囊炎 緊急住院「摘膽囊」

企業高管長年胃痛竟罹膽囊炎 緊急住院「摘膽囊」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蕭女士是叱吒商場的高階主管,每天有開不完的會議,長期三餐時間不正常。儘管有運動的習慣,但多年下來不正常飲食和長期超時工作仍舊讓體重逐漸增加。偶爾胃部不適,總買些現成胃藥服用,也未曾特別在意。但這次的胃痛很不尋常,甚至隱隱痛到背後,右側肋骨下緣也有點不舒服。胃口越來越差,甚至發燒,到了急診竟然發現原來是急性膽囊炎,白血球和發炎指數都飆高。住院治療接受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後順利康復。原來,蕭女士多年以來的胃痛極可能是慢性膽囊炎造成的。

淺談膽囊炎及膽結石的危險因子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主要功能是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並在進食後排出膽汁到小腸幫助消化。膽汁主要幫忙消化油脂,所以一旦吃較油膩的食物,膽囊就會努力收縮排出膽汁。

膽囊炎的案例中有九成伴隨膽結石。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造成膽結石的危險因子以及可能的預防保護方式。膽結石是由膽固醇、膽紅素或含棕櫚酸酯的鈣鹽、蛋白質和粘蛋白等混合物組成。根據主要 成分,膽結石大致分為膽固醇、棕色色素和黑色色素結石,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統計上,不到一成的人有膽結石,其中更少比例的人會產生症狀甚至合併膽囊炎。

膽結石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增長、女性、懷孕、糖尿病、肥胖、 肝硬化、高膽色素血症、近期體重迅速減輕(減重),或是服用特定藥物 。特定藥物包括:纖維酸衍生物(Fibrate)的降血脂藥物、抗生素頭孢曲松(Ceftriaxone)、生長素抑制因子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ues)、停經後使用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服用避孕藥物。另外,長時間的空腹、飲食時間不規律、忽然吃到平常少吃的油膩食物常常是臨床上遇到引發急性腹痛的危險因子。

 一般初期、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常常被誤以為 是胃部不舒服。通常是到較嚴重時,才會開始注意到右上腹部不舒服 ,甚至痛到背後,肋骨邊緣疼痛等。若患者更能忍耐到更嚴重時,常常已經發燒,全身虛弱才來到急診就醫。所以,腹部不適千萬不可輕忽,必須配合醫師長期追蹤,提早介入治療可能的原因。

膽結石的預防以及保護因子

飲食方面,目前的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C、多元不飽和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堅果、咖啡有預防膽結石相關疾病的效果。而規律的運 動在女性為主的患者也有不錯的保護效果。在體重過重的族群上,積極的減重及配合醫師加上特定的藥物可以預防膽結石的發生。

近年來由於健檢的盛行,有越來越多的無症狀膽結石在檢查中被發現。這類患者就得更注意平日的保養,並在有症狀發生時及時就醫追蹤治療。必要時,安排膽囊切除手術以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文 / 李柏慶 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住院醫師

文 / 戴鋒泉 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文章來源: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39.pdf 

【延伸閱讀】

吃太油、不吃油都會釀膽囊炎! 日常怎麼吃才能避免?

上腹疼痛是膽囊炎在作怪! 治療方式一次搞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子時之前一定要睡覺 睡覺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如果每天子時(相當於晚上11點—次日凌晨1點)前不睡覺,看病時很多老道醫就會說:「不給你治了。」 (wikihow)其實不是不給治,而是治不好了。長年熬夜的人,無論男女,直接傷肝,日久傷腎,逐步造成身體氣血雙虧,每天照鏡子時會覺得臉色灰土一片。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農曆年前,台南市一場地震造成一百多人死亡,全台民眾感同深受,心靈都充滿了不安;張老師基金會就接到很多民眾打電話尋求諮詢。該基金會指出,當出現負面情緒時,不必刻意忽略,和親友談談,或是尋求支助,能夠預防衍生危機的連鎖反應,並能讓不安的心靈獲得撫慰! 發生重大災害 安身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地區高血脂疾病所引發的罹病率及死亡率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醫療照顧與社會支出也急遽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高血脂相關疾病如心臟病和腦中風等,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占第二、三位。為能治療高血脂疾病,除了西藥之外,國內生技業者已研發出含有降血脂中藥膠囊,並已獲得健保給付。 ...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ntdtv下同)在一般人的眼中,花生醬是個拿來搭配麵包或是菜餚的普通食物。雖然它被大眾熟悉,但是也並非不可或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概沒有多少人會發現原來花生醬也可以對人類有極大的貢獻。   視頻截圖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麥克奈特嗅覺與味覺腦部研究中心(McKnight Brain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