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低侵襲性的微創治療主流 放射線介入性治療技術多樣

低侵襲性的微創治療主流 放射線介入性治療技術多樣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隨著醫學進步發展,除了根除性治療外,使用影像導引低侵襲性的微創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R)部分取代傳統外科手術是目前醫學的主流,不僅能減少開刀、降低麻醉等風險,更提升整體的手術安全性及成功率。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理事長、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主任梁慧隆醫師表示,現在有許多疾病可用微創介入治療達到外科的效果,期許與各臨床科發展好的合作關係,提供病人全面性的醫療照護。

放射線介入性治療 影像導引的微創介入性治療

IR放射線介入性治療都在做什麼?梁慧隆理事長表示,介入放射科醫師工作的內容包羅萬象,可處理項目從腫瘤的化學栓塞、高週波、微波、冷凍消融治療,至影像導引的組織切片、引流、置放支架,甚至是周邊阻塞疾病的血管介入性治療等,都是IR醫師日常執行的項目。

執行手術具先天優勢 跨科部合作發展合作模式

梁慧隆理事長說,介入性治療非放射科所獨有,像是心臟科、血管外科、腸胃科、泌尿科等各臨床科皆有介入性治療,放射科醫師因為孰悉各種的影像儀器及切面的解剖位置,並熟稔各種導線的技術操作,因此在執行影像導引微創手術時頗具優勢。而一般的血管攝影僅能用螢光透視導引、腸胃科只有超音波導引方法,放射科醫師更可用電腦斷層導引,使用工具更精準多樣,可提升手術成功率、安全性和有效性,甚至搭配各種影像導引的技術來治療各種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

由於IR醫師沒有在病房直接照顧病人,因此一般民眾常誤認為放射科醫師只是在照相而已,其實不然。有鑑於AI科技可以讓放射科醫師在閱片上更有效率,也使放射科醫師有更多時間專注於IR介入性手術的治療中,然而多數的病人都是經由其它科別轉介而來,如何跨科部發展良好的合作關係是IR發展的重要關鍵。

肝動脈化藥滴注療法 有效延長病人存活期

梁慧隆理事長以肝癌非手術性治療為例,肝癌治療除了執行傳統的經皮肝動脈化藥栓塞(cTAE)、載藥微球化藥栓塞(de-TAE)和釔-90體內放射栓塞治療之外,高榮已發展肝動脈化藥滴注療法(HAIC)超過20年,並以獨創的治療處方,即低劑量化療和併碘油部分栓塞來治療晚期肝癌,不僅提高3倍腫瘤反應率,延長病人的存活期。梁慧隆理事長分享診間一名40多歲的肝癌腫瘤患者,腫瘤多達10公分,原僅剩6個月的存活期,經與其它科別醫師合作照護後,腫瘤至今14年都沒有復發。


低侵襲性的微創治療主流 放射線介入性治療技術多樣

▲案例分享:40歲男性病人,原本預估只剩6個月的存活期,但是經過高榮新的HAIC治療配方(6次療程)後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至今存活超過14年

圖一、二:MRI可看到腫瘤(箭頭)且已侵犯到門靜脈(箭號)

圖三、四:14年的CT追蹤影像,可見腫瘤完全緩解

IR醫師治療技術多樣 期望提供病人新選擇

梁慧隆理事長期望透過跨科別的合作提供患者全面的診療方案,目前高雄榮總結合胃腸科和一般外科成立肝癌照護團隊,還有和急診部、胃腸科和一般外科成立消化道血管疾病照護團隊,以及和急診部、血管外科、整形外科和相關內科成立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傷口照護團隊,可提供不同疾病的個人全面性的醫療照護。

此外,梁慧隆理事長補充,攝護腺肥大並非只有吃藥、開刀、雷射或者是關節疼痛只有施打玻尿酸、增生療法(PRP)的選擇,現在國外較熱門的攝護腺肥大栓塞(PAE)及關節疼痛栓塞治療可以提供病人多一個治療選項,但仍需要與臨床科醫師進一步溝通,希望盡快在國內變成例行的術式。

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致力於培育更多IR人才,並與國外持續交流。梁慧隆理事長說,現在有很多疾病能以低侵襲性方式達到外科的效果,免於開刀之苦,降低麻醉風險。提醒民眾有血管栓塞問題,並非只有截肢、開刀的選項,如有遇到類似困難者,也可前來諮詢介入放射科醫師的意見。 


【延伸閱讀】

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改善肺癌高死亡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4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5歲陳先生,102年1月初因心悸被送來奇美醫學中心掛急診,經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詳細檢查後發現腦下垂體長了一個1.7公分腫瘤,確診罹患了肢端肥大症。確診後會診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切除腫瘤後合併藥物治療,目前狀況穩定,腦部腫瘤暫無復發情形,病況控制住後,最重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嚇!妙齡女術後服藥變男聲?自行停藥引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對不少育齡女性而言,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聞之色變的可怕疾病,不僅造成難忍的疼痛,還可能導致不孕或惡化為癌症,影響生活甚鉅。有位28歲的上班族陳小姐(化名),三年前因劇烈經痛就醫,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雙側卵巢各長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芊聿/新竹報導】根據統計,8成自殺者皆有罹患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2020年憂鬱症將會是僅次於心臟病導致身體失能的疾病,研究發現,大多數憂鬱症患者認為親友是幫助他們走出來的重要助力,醫師提出「4不原則」,希望陪伴憂鬱親友度過難關。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