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偏頭痛頻繁不要忍! 止痛藥難改善,預防用藥可減少發作

偏頭痛頻繁不要忍! 止痛藥難改善,預防用藥可減少發作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偏頭痛不可小覷!你認為偏頭痛只是單純的症狀無需就醫嗎?奇美醫學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林高章醫師表示,偏頭痛為全球導致年輕族群失能或殘疾的第一主因,使患者生活非常不便利。台灣頭痛醫學會陳韋達理事長提醒,如有出現頭痛,千萬不要忍,發作就先吃藥,定期服用三至六個月反而可以減少急性用藥機會,並落實紀錄頭痛日記,可讓醫師作為治療依據。

偏頭痛影響生活 失能疾病的第2位                                                     

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高居失能疾病第2位長達30年,對於15-49歲的年輕族群,更是造成失能、殘疾的主因。林高章醫師指出,偏頭痛很可能會造成精神方面、睡眠狀況等併發症,如失眠、憂鬱症、焦慮等,且平均每位患者因為偏頭痛所帶來的失能導致聲明耗損4年,足見偏頭痛為不容小覷的疾病。

正視偏頭痛 需要就醫治療

現在仍有不少人對偏頭痛存有誤解,認為偏頭痛只是單純的症狀無需就醫,或者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忽視對偏頭痛的重視程度。對此,林高章醫師補充,當頭痛發作時,每次頭痛持續4-72小時,且具如同脈搏一般來跳動的抽痛、單側或雙側、中重度頭痛、一般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上4項特徵符合2項以上,並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畏光、怕吵等症狀,即可能是偏頭痛。

減緩頭痛頻率 透過預防性治療

此外,也有民眾有疑問,如果長期吃止痛藥會不會洗腎,或是增加頭痛次數?又該如何減緩?陳韋達理事長指出,治療偏頭痛可以分為止痛藥物及預防藥物兩大類;當頭痛發作頻率多達每月15天以上,且有8天具有偏頭痛的特徵,並持續3個月以上,則要多加留意,偏頭痛可能已經進展成「慢性偏頭痛」,此時僅靠止痛藥物並無法紓緩頭痛,甚至可能加劇疼痛,慢性偏頭痛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來減緩頭痛頻率、達到預防的效果。

CGRP單株抗體藥物 預防性藥物

不同於過去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大多為乙型阻斷劑、抗癲癬藥物、抗憂鬱劑等,亦或是肉毒桿菌素可以改善偏頭痛,陳韋達理事長提到,近年來,更有推出專門為偏頭痛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此種針劑型藥物的興起,大幅降低患者的用藥頻率,減少頭痛發作次數,為慢性病提供新選擇。值得一提的是,該針劑藥物今年正式納入健保,更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

偏頭痛不要忍 提早治療遠離危害

「有不舒服就是一種痛!」陳韋達理事長呼籲患者千萬不要忍痛,如果有出現「悶悶脹脹的不舒服也是痛」,提醒患者詳細記錄「頭痛日記」,「一個月痛幾天?」,更能幫助掌握疾病的發展、預期頭痛的發生,並給予適合的治療工具。林高章也強調,保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調整壓力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如果有相關困難者,務必求助專家治療,及早遠離偏頭痛的危害。

【延伸閱讀】

Delta變種病毒肆虐 菲律賓病例持續攀升

喉嚨卡卡還異常反芻 竟是食道憩室作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05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煮過的水果勝過藥,收藏起來,早晚用得到!水果雖然營養豐富,但其特性並不適合所有人。 有些脾胃虛寒、體質較弱的人吃了不但不容易消化吸收,還可能腹瀉。將水果蒸著吃,不但寒性能減弱,還能使食療效果加倍。   【鹽蒸橙子】治咳嗽,秒殺一切止咳消炎藥 以下圖片來源 橙皮里有兩種成分具有止咳化痰的功...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導語:魚膾,即我們現在常見的生魚片,又稱為魚生。很多人認為魚生是日本傳過來的吃法,但早在公元前823年周宣王五年時,我國就有文字記載,稱魚生為「鱠」或「膾」,到了先秦生魚片就是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食用。後來才傳入日本,成了日本很受歡迎的國民食譜。 近年來,吃生魚片也成了我國...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很多人都開始上班了 春節也算是過的差不多了 放假這幾天沒少吃 肚滾腰圓 身體負擔加重 再用吃來降脂清腸吧 1 山楂消耗脂肪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我們常常在吃了很多東西,不太好消化的時候吃點山楂丸,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消化。因為山楂中含有的粗纖維高達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 「醫生,我好像被鬼壓床,半夜一口氣上不來,差點死掉!」這不是靈異事件,而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惹的禍!根據統計,COPD患者夜間合併睡眠障礙的比例高達50%,其中10-15%的患者甚至會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建議,COPD患者一定要規律用藥、積極接受治療,妥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