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健保署開發醫療資料AI系統 減少民眾非必要檢查

健保署開發醫療資料AI系統 減少民眾非必要檢查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為因應大量的醫療申報資料,並邁向精準審查的目標,中央健康保險署運用人工智慧(AI)科技,最近自行成功開發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模型,透過電腦針對放射診斷(例如電腦斷層)的檢查報告進行自動化判讀,協助審查作業的精準化及效率化,並透過資訊回饋與醫界共同合作,減少不必要的檢查,以更好的醫療品質照顧全民健康。

 

健保署表示,全民健保自開辦以來,即收載全國性醫療費用申報數值型結構化資料,其中每年門診申報更高達3.6億件,住診也有344萬件,並自103年起鼓勵特約醫療機構上傳檢驗與檢查等非結構化文字型報告,截至108年7月,已累計收載檢驗檢查報告24.7億筆,資料量可謂非常龐大。

 

為使健保醫療費用審查作業更精準且效率更高,並減輕審查醫藥專家審查案件的負擔,運用檢查報告資料可以更全面的評估檢查的必要性,精準篩選執行量異常的醫院或醫師,再經由專業審查以合理給付醫療支出,增加審查效率。而大量檢查報告資料需運用AI技術,才能整理成可運用的資訊。

 

健保署表示,從健保大數據分析,在各項檢驗醫療費用中,最高的項目為電腦斷層(CT),並以頭部為最常執行的檢查部位,約占CT檢查次數的40%,健保署因此優先將AI科技運用於放射診斷檢查報告分析,以自行開發頭部CT檢查報告NLP模型,訓練機器學習專家標註及判讀的結果,並選取107年第2季醫院上傳CT頭部檢查報告1,000筆為模型資料,由電腦進行檢查報告病灶標註及報告分類的任務,結果顯示,將NLP的分析與專家判讀結果比較,正確率達99%。

 

依據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1至6月)全台各特約醫院門診(不含急診)執行CT及MRI檢查,約有2.3萬件(占率3%)主次診斷都屬於初級照護(如頭痛、關節炎、咳嗽等),健保署將執行量異常的報表回饋院所醫師,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浪費,也會運用自行開發的NLP模型進行輔助分析。

 

健保署表示,開發AI智慧作為醫療申報的審查工具,乃時勢所趨,運用NLP模型分析14萬筆資料需10小時(平均每筆0.25秒),而專家判讀則需13個月完成(平均每筆4分鐘),估算需960位專家同時判讀可與NLP模型作業時間相當,因此開發AI智慧審查工具有其必要性,未來將逐步擴增開發胸、腹部影像檢查報告。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未來健保署將持續應用大數據與AI科技輔助,在尊重醫療專業的前提下,以謹慎的態度投注於民眾檢查管理,發展智慧醫療服務審查系統,讓病醫雙贏、健保永續。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在台灣,大家對中醫總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印象。記得小時候,看中醫的唯一印象,是給大夫把脈看診後,看著「香香」的中藥(後來才知道是當歸香)被紙包成一包包,讓我覺得很好奇,因為這種需要用火熬煮才能食用的「藥」,與西藥完全不同,感覺多了點「生」氣,也像個食物。 長大後,電視播放0800的洗腦式中醫廣告,讓人...

閱讀詳情 »

慎醫藥 相信自己,瞭解中醫 身為一個中醫師, 我每天面對著許多因病痛前來求診的病人,每張求診的愁容背後,多少都掩蓋著內心對醫療的期待與惶恐。每位患者總是期待能遇到一位一次就解決自己身上病痛的 良醫,但也怕醫師能否對自己的病況瞭若指掌。萬一診斷數據不充分,是否會影響病情診斷與治療。...

閱讀詳情 »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報導】 身體如果出現發炎反應,不見得是壞事,這是一種身體自我保護反應機制,當身體受到損害、受傷,就會產生發炎反應,受傷區域血流會增加,以對抗感染,加速復原,這是急性發炎反應。但身體若出現慢性發炎反應,就 得提高警覺。心臟病、癌症、中風、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阿茲海默症等都與慢性發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民眾都會嘗試在家烘培,或是DIY做蛋糕等,但常常一個不注意,烘培一整天下來就恐會使雙手感到痠痛;鹿港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黃巧雲指出,其實可以透過簡單的伸展小技巧,幫助雙手甩開疲勞。黃巧雲舉例,像是平時可透過手腕及手肘的伸展動作,將右手肘伸直且手心向內,將手腕放鬆垂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