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傳球聽到「趴!」一聲 就醫檢查竟是肘關節內上髁骨折

傳球聽到「趴!」一聲 就醫檢查竟是肘關節內上髁骨折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1名台中14歲劉姓少棒隊投手,因教練安排改練外野位置,不料傳球所需力量遠比投球時更大,導致某次練習傳球時突然聽到「趴!」的聲音,當下手肘劇痛,赴醫經X光檢查,確診為「肘關節內上髁牽拉性骨折」,他擔心此生與棒球無緣,所幸安排手術使用可吸收式骨釘與搭配復健,3個月後可望重返球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表示,劉同學是學校棒球隊王牌投手,近期因手部不適,教練暫時將他改調至外野,但因外野傳球時,需要使用的力量比投手投球更大,導致他某次傳球練習時,前臂先用力後伸並外展,之後前臂屈肌猛烈收縮,瞬間造成肘關節內上髁被屈肌群牽拉,導致撕脫骨折。


賴禹呈醫師指出,肘關節內上髁骨折常見於平地跌倒,或是投擲等運動損傷,是常見的肘部撕脫骨折,因投球時內側手肘承受強大的外翻力量,肌肉或韌帶突然猛烈收縮,使附著的內上髁生長板拉斷、撕脫,好發於9至14歲之青少年,最典型的症狀為肘關節內側觸壓疼痛、當手部施力或旋轉時,手肘內側及前臂會痛,若無及時治療,恐造成肘關節功能障礙,影響正常生活。


輕微移位的肱骨內上髁骨折,僅需以石膏固定,2周後拆除石膏再進行功能鍛鍊即可,劉同學因骨折處嚴重移位,需接受開放式復位與內固定手術。傳統手術使用鋼釘固定,半年後需要接受2次手術,將鋼釘取出,復原之路恐更漫長;經與家屬討論,以及患者希望能早日歸隊,故術中使用可吸收式骨釘固定,術後以石膏固定2周,再配合復健,約3個月即可逐漸進行運動訓練,無需再次手術取出骨釘。


賴禹呈醫師提醒,肱骨內上髁骨折是第3常見的兒童肘關節骨折,且一半的案例在受傷時合併肘關節脫臼,務必盡速就醫治療,若檢查發現骨折位移超過5毫米、尺神經受損或骨折碎片嵌入關節的狀況,則需安排手術治療使功能及早恢復。近日青少年運動風氣盛行,小選手們若平日訓練運動會引起關節不適,也需及時就醫檢查,以避免疲勞性傷害累積而導致更嚴重的損傷。


更多NOW健康報導
▸定期肝癌檢查仍罹患晚期肝癌 醫呼籲雙管齊下才正確!
▸植牙價格背後藏陷阱 便宜植體使用不到2年恐搖晃斷裂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50歲陳先生因車禍意外而腦部損傷,四肢無力,必須長期使用輪椅,但他罹患糖尿病,循環不好,長期下來薦椎處受到壓迫,迫出現1個2公分乘2公分褥瘡,久久不癒,且一摩擦就痛,苦不堪言。 對於行動不便的肢體殘傷者及年長者來說,輪椅是唯一代步工具,藉由輪椅可自由移動和參與社會活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外電報導】工作一天後,眼睛有沒有感到乾澀、燒傷或發癢的感覺?照明問題可能是眼睛不舒服的主因。許多公司多使用便宜的螢光燈照明大面積地區,只是如果長期使用不適合眼睛的照明設備,可能會讓眼睛付出相當代價。根據《megaharbor》,良好的照明能帶給眼睛舒適,長期使用不合適的照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相較於孩子外在症狀,家長不容易察覺內在的身體不舒服,新竹縣診所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麥建方說明,一般檢查嬰兒的莫名哭鬧,兒科醫師會考慮至少9大系統問題,但通常最常見的問題仍多是嬰兒消化不適應,就這個問題而言,建議家長可與小兒科醫師討論哺育姿勢正確性,或是否需調整媽媽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甲狀腺惡性腫瘤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常見四十歲以下的女性罹患此疾,許多病例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經確診後開刀治療。過去傳統手術由脖子切口進行病灶切除,經常留下明顯疤痕,影響美觀,如今,運用最新的經口甲狀腺手術,可以免除此一困擾,治癒甲狀腺疾病。經口甲狀腺切除手術 快速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