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傳球聽到「趴!」一聲 就醫檢查竟是肘關節內上髁骨折

傳球聽到「趴!」一聲 就醫檢查竟是肘關節內上髁骨折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1名台中14歲劉姓少棒隊投手,因教練安排改練外野位置,不料傳球所需力量遠比投球時更大,導致某次練習傳球時突然聽到「趴!」的聲音,當下手肘劇痛,赴醫經X光檢查,確診為「肘關節內上髁牽拉性骨折」,他擔心此生與棒球無緣,所幸安排手術使用可吸收式骨釘與搭配復健,3個月後可望重返球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表示,劉同學是學校棒球隊王牌投手,近期因手部不適,教練暫時將他改調至外野,但因外野傳球時,需要使用的力量比投手投球更大,導致他某次傳球練習時,前臂先用力後伸並外展,之後前臂屈肌猛烈收縮,瞬間造成肘關節內上髁被屈肌群牽拉,導致撕脫骨折。


賴禹呈醫師指出,肘關節內上髁骨折常見於平地跌倒,或是投擲等運動損傷,是常見的肘部撕脫骨折,因投球時內側手肘承受強大的外翻力量,肌肉或韌帶突然猛烈收縮,使附著的內上髁生長板拉斷、撕脫,好發於9至14歲之青少年,最典型的症狀為肘關節內側觸壓疼痛、當手部施力或旋轉時,手肘內側及前臂會痛,若無及時治療,恐造成肘關節功能障礙,影響正常生活。


輕微移位的肱骨內上髁骨折,僅需以石膏固定,2周後拆除石膏再進行功能鍛鍊即可,劉同學因骨折處嚴重移位,需接受開放式復位與內固定手術。傳統手術使用鋼釘固定,半年後需要接受2次手術,將鋼釘取出,復原之路恐更漫長;經與家屬討論,以及患者希望能早日歸隊,故術中使用可吸收式骨釘固定,術後以石膏固定2周,再配合復健,約3個月即可逐漸進行運動訓練,無需再次手術取出骨釘。


賴禹呈醫師提醒,肱骨內上髁骨折是第3常見的兒童肘關節骨折,且一半的案例在受傷時合併肘關節脫臼,務必盡速就醫治療,若檢查發現骨折位移超過5毫米、尺神經受損或骨折碎片嵌入關節的狀況,則需安排手術治療使功能及早恢復。近日青少年運動風氣盛行,小選手們若平日訓練運動會引起關節不適,也需及時就醫檢查,以避免疲勞性傷害累積而導致更嚴重的損傷。


更多NOW健康報導
▸定期肝癌檢查仍罹患晚期肝癌 醫呼籲雙管齊下才正確!
▸植牙價格背後藏陷阱 便宜植體使用不到2年恐搖晃斷裂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54歲糖尿病友李先生罹病20年,末稍血液循環變差,傷口不易癒合,為此,左腳趾頭截肢,但術後2年,腳部傷口仍舊存在,外出前,必須綁腳,且不耐久站,無法提重物,最後連廚師也當不了,人生變成灰暗。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戴念梓指出,糖尿病友最怕傷口難以癒合,治療慢性傷口,必...

閱讀詳情 »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膠原蛋白、玻尿酸可以保養皮膚,甚至也有關節保護的效果,多年來一直保持在保健食品市場的前五名! 但其實不只是膠原蛋白,也有許多保健素材具有皮膚和關節保養的功效,這次好食課要分享的是具有同樣保健功效的新原料:「蛋白聚醣」,接下來就一起了解蛋白聚醣是什麼吧! 「蛋白聚醣」是什麼?有什麼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香港腳皮膚癢,請用……」,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洗腦的足癬藥膏廣告曲,但卻也有著「會癢的才是香港腳」等錯誤認知,醫師指出,足部溼疹、汗皰疹同樣可能引起搔癢感,建議至皮膚科門診接受鑑別診斷。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門診時都會聽到「我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彰化報導】小嬰兒也可能心律不整,心跳每分鐘超過200下。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日前完成國內年紀最小、體重最輕的「3D定位無輻射心律不整治療」,解決當時年僅1歲、體重10公斤的黃小弟的「心頭大患」。 依據健保數據顯示,國內1歲幼兒心律不整發生率為千分之0.25,如新生兒18萬名計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