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兒少輕生率增 五大徵兆可察覺

兒少輕生率增 五大徵兆可察覺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正值開學之際,兒少自殺事件卻仍頻傳!日前在新北市及台南市卻分別發生二起兒少自殺案件,不幸的是,其中一名少女傷重不治,讓親人哀傷不已。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自殺案件為15至24歲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於意外事故傷害。同時,依「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有3.1%的兒童與青少年在過去6個月內有過自殺的念頭,這都顯示社會應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自殺外顯五大徵兆 親友關心助轉念

家扶基金會表示,當兒童與青少年萌生自殺意念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顯徵兆。如情緒低落持續三個月以上、對原有的嗜好開始不感興趣、行為舉止或外表改變、家庭發生變故及無意間表達自殺想法等,都可能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等五大因素。如果家長或同儕朋友多一點的敏感察覺,就能及時阻止憾事發生;另外,青少年孩子會開始希望擁有新的或高科技產品是很自然的心態,應透過關心導正享有物慾的正確價值觀。

把握「同、理、心」 三大原則挽救生命

家扶基金會提供「同、理、心」原則,盼家長或身邊親友能多關心周遭的兒童及青少年。

1.一「」面對:家長可跟孩子一同充分了解就學新環境及蒐集未來學習階段的資訊,討論可能的就學情境與環境,協助孩子問題解決能力。

2.心「」建設:以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學習階段,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新學習階段的心情,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評斷,才能一起面對甚至解決問題。

3.用「」覺察:如兒少有萌生自殺意念的外顯徵兆,身邊親友應敏感察覺並主動關心。

多關懷兒少心理健康狀況 避免憾事發生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解決兒少自殺事件發生,除持續探討升學制度及課業壓力議題外,更應關心兒少的心理健康狀況。兒少自殺案件的發生,背後通常不只有單一因素,必須靠平常敏銳的觀察,才能更有效預防不幸事件一再重演。何素秋特別提醒,家長若有兒少照顧方面的困擾,可撥打家扶基金會專線或洽各縣市家扶中心,透過專業人員諮詢並提供進一步協助。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87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彰化報導】冬天食補吃紅棗養生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被棗核卡住事件也有發生風險;1名67歲婦人吃紅棗誤吞棗核,經手術取出棗核。醫師提醒,發生棗核卡在食道的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用吞飯、吞饅頭等方法強行咽下,應馬上使用「哈姆立克法」將異物推擠出來。 彰基急診觀察室主任醫師倪渟...

閱讀詳情 »

◎「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原理 每當身體感到僵硬、疼痛時,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按摩」,第二個就是「伸展」。簡單來說,當我們肩頸痠痛時,第一個反應就是用手去揉捏按壓一下痠痛的部位,如果還是覺得疼痛,接下來頭部會向左或向右擺、拉一下頸部的筋,有時候在這些自救方法之下,疼痛就真的消失了,但實際的情況...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65歲張先生去屆齡退休,工作漸漸交給年輕人,但白天覺得越來越疲倦,去年底突然發現晚上跑廁所次數增加,1個晚上曾經小便10次,等同躺床30分鐘就要起身,卻又常常站在馬桶前,小便出不來就是出不來,就只有2至3滴,僅有尿意但沒有尿液,接受解查才發現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容積減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期傳出多名醫師因工作染疫,除了無法繼續工作以外,也將被隔離治療一段長時間。醫師職業工會今20日指出,依據我國現行法規,染疫醫師如果不適用勞基法、又不屬於約聘或是公務員身分,被隔離治療期間雇主不需要給薪水,醫師只能領取部分勞保補償,呼籲主管機關趁機檢討改正。醫師進用身分複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