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全台新生兒聽損比例高 及早治療避免發展遲緩

  根據統計,台灣每300名新生兒就有1位面臨聽損問題,透過篩檢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透過助聽輔具及復健,幫助孩子建立聽與說的能力。明基集團虹韻助聽器攜手丹麥GN Hearing和德國西嘉(原西門子助聽器)3家企業聯手捐贈助聽器並舉辦聽力保護講座,希望喚起大眾關注聽力照護的重要性,倡議弱勢聽損者友善環境及協助拾回良好生活品質。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主治醫師暨北護聽語副教授翁仕明解釋,幼兒單側聽損最容易被忽略,由於雙耳聽力的補償作用,並不是全然聽不到聲音,需透過篩檢才可以及早發現。家長照顧聽損的孩子往往面臨較大的壓力,因為即便持續追蹤,稍有不留意,聽力就可能惡化;此外,如果不是在出生後就及時發現,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台灣的「百大青農」陳惠琪的女兒小淨,出生時被篩檢出右耳有聽損的狀況,6個月大時即確診為單側中度聽損,後來漸漸發現小淨的發展程度完全跟不上健康手冊裡的衛教紀錄表,帶去醫院評估後才發現因為聽力惡化,已導致發展遲緩。除了1周1次的語言治療課以外,平常也會糾正孩子說話發音,長期下來口語表達已恢復跟一般孩子無異,但右耳的聽力損失速度難以預料,幾年後的定期追蹤檢查每況愈下。

  由於兒童單側聽損無法獲得社福補助,需自費購買助聽輔具,對本就有經濟壓力的家長來說負擔更大,若將來要上小學,需要再購買於教室使用的助聽輔具,對一般家庭而言是不小的負擔,現在有了企業的支持,可以讓惠琪無後顧之憂,小淨也可以透過輔具來學習得更好。

  翁仕明提醒,兒童聽力問題最好能夠早期介入,新生兒篩檢若有被確診為聽力損失,就應該及早配合治療並持續追蹤。戴上助聽輔具後還需要長期接受復健,約3至6年不等,加上家長深度參與才能建立聽與說的能力。把握0至6歲的語言黃金治療期,就有機會重拾如同一般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相關推薦

年長者用藥機會高,服藥時應注意那些事項呢?  1. 注意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比較容易在老年人身上產生副作用,使用時也需特別留意,例如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心臟血管用藥、抗生素、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口服降血糖劑、胰島素等。 2. 注意食療影響藥性:同時併服中草藥、保健食品等,可能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

閱讀詳情 »

英國一名8歲男童威廉(Rhys Williams)因患有罕見表皮溶解水疱症(Epidermolysis Bullosa,俗稱泡泡龍),全身長滿水疱,皮膚相當脆弱,甚至連他的母親都無法隨意親吻或擁抱他。▲英國一名8歲男童患有罕見表皮溶解水疱症,全身長滿水疱,皮膚相當脆弱,甚至連他的母親都無法隨意親吻或...

閱讀詳情 »

近日,在澳門,一名女孩突然無緣無故的七孔流血暴斃,一夜之間,就奔赴黃泉, 經過初步驗屍,斷定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那砒霜從何而來?一名醫學院的教授被邀趕來協助調查。 教授仔細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個小時,暴斃之謎便揭曉。教授說:死者並非自殺,亦不是被殺,而是死於無知的它殺。 大家莫名其妙。教授...

閱讀詳情 »

從前有一個老師,他從小就收集麥當勞兒童套餐裡的玩具.. 25年過去了,他已經收集了1000多個兒童餐的玩具… 然而, 但是前不久他決定,把他們全部拍賣掉。。。   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一個4歲患有神經失調的小男孩買輪椅。。 事情是這樣子的。。。 Logan是一個生下來就患有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