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全台新生兒聽損比例高 及早治療避免發展遲緩

  根據統計,台灣每300名新生兒就有1位面臨聽損問題,透過篩檢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透過助聽輔具及復健,幫助孩子建立聽與說的能力。明基集團虹韻助聽器攜手丹麥GN Hearing和德國西嘉(原西門子助聽器)3家企業聯手捐贈助聽器並舉辦聽力保護講座,希望喚起大眾關注聽力照護的重要性,倡議弱勢聽損者友善環境及協助拾回良好生活品質。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主治醫師暨北護聽語副教授翁仕明解釋,幼兒單側聽損最容易被忽略,由於雙耳聽力的補償作用,並不是全然聽不到聲音,需透過篩檢才可以及早發現。家長照顧聽損的孩子往往面臨較大的壓力,因為即便持續追蹤,稍有不留意,聽力就可能惡化;此外,如果不是在出生後就及時發現,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台灣的「百大青農」陳惠琪的女兒小淨,出生時被篩檢出右耳有聽損的狀況,6個月大時即確診為單側中度聽損,後來漸漸發現小淨的發展程度完全跟不上健康手冊裡的衛教紀錄表,帶去醫院評估後才發現因為聽力惡化,已導致發展遲緩。除了1周1次的語言治療課以外,平常也會糾正孩子說話發音,長期下來口語表達已恢復跟一般孩子無異,但右耳的聽力損失速度難以預料,幾年後的定期追蹤檢查每況愈下。

  由於兒童單側聽損無法獲得社福補助,需自費購買助聽輔具,對本就有經濟壓力的家長來說負擔更大,若將來要上小學,需要再購買於教室使用的助聽輔具,對一般家庭而言是不小的負擔,現在有了企業的支持,可以讓惠琪無後顧之憂,小淨也可以透過輔具來學習得更好。

  翁仕明提醒,兒童聽力問題最好能夠早期介入,新生兒篩檢若有被確診為聽力損失,就應該及早配合治療並持續追蹤。戴上助聽輔具後還需要長期接受復健,約3至6年不等,加上家長深度參與才能建立聽與說的能力。把握0至6歲的語言黃金治療期,就有機會重拾如同一般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呂怡潔、李盛雯 / 台北報導 現代人普遍處於高壓環境,尤其是醫護人員,根據牙醫師公會統計,牙醫師死亡保險金請領的年齡平均60歲,少於平均國人壽命10幾年。在桃園中壢深耕20多年的當代牙科醫療體系執行長王有綱,新院所即將在桃園高鐵附近開幕,他除了經營管理牙醫診所,還鑽研NLP神...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 有別與一般醫師,71年次、義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李周憲,大三時罹患急性骨髓白血病,醫院五度發出病危通知,治療過程因骨髓移植排斥反應太痛苦罹患憂鬱症,一度萌生放棄念頭,最後靠家人陪伴及心理諮詢熬過病痛。從患者換上白袍,他以過來人經驗呼籲患者善用心理腫瘤資源,讓抗癌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出軌是台鐵史上最嚴重的傷亡事故,各界極度關注,衛生福利部也在日前出面募款,但引發適當性與否的質疑。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今(6)日表示,針對批評已做過仔細的討論,但「批評跟募款這個有關係嗎?」,強調官方募款活動仍將持續到月底,監督管理...

閱讀詳情 »

記者鄭儷絲 李振麟 / 健康報導 台鐵太魯閣號於清明連假第一天(4/2)上午撞上滑落於軌道上的工程車釀成出軌意外,造成50死、逾200人輕重傷的重大事故,第一時間除了各家醫院的醫療單位,立即出動並全力協助花蓮清水隧道事故現場救援外,更有來自全國的軍警義消與民間搜救團體進入台鐵出軌現場,搶救任何一位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