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全台最難掛號的名醫呂紹睿,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病患與醫生這樣說...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全台最難掛號的名醫呂紹睿,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

記得是一九九九年初春,甫結束瑞士伯恩大學附設醫院的兩週觀摩學習,在開往德國科布倫茲(Koblenz)的火車上,望著窗外野花盛開的原野,腦海中,探索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研究主題一一湧現!

盯著當時寫下的近二十個主題以及內側摩擦現象致病機轉草圖,斑剝泛黃的稿紙以及逐漸鮮活的片段記憶,激起內心無限感慨。

就在去年春暖花開的五月天,支持我在十五年前所提出、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致病機轉假說的最後一篇重要論文,終於在歷經五年的嚴格檢視、漫長等待後,為醫學領域的重要雜誌《Medicine》接受刊出。

緊接著,說明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重複摩擦所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在膝關節軟骨「退化」扮演的角色的論文也被《Medical Hypotheses》接受刊登。沒想到,好消息接踵而至,多年前受邀撰寫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相關論文也接續在《Healthy Ageing Research》刊出。

終於,十五年前在巴伐利亞原野奔馳的火車上構思的大膽假說:「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的重複摩擦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是導致膝關節軟骨逐漸破壞(退化)的重要原因。」在經過多年的無數挑戰、驗證、挫折、以及心靈考驗後,十二篇論文,已全員到齊。

全台最難掛號的名醫呂紹睿,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病患與醫生這樣說...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6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迷思,原來我們都誤會大了!

 

看似簡單的理論,將逐漸改變許多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現況:

● 退化性膝關節炎成為一個含糊、不負責任的病名,誤導了大眾認為這是自然老化的現象,只能拖延,無法治癒。

● 過去醫界無法理解退化性膝關節炎關節軟骨逐漸崩壞的過程,已可用「內側摩擦現象」做完整解釋。

● 過去醫界無法解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臨床症狀,也可用「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做完整解釋。

● 對於中老年(四十歲以上)的膝痛求診病患,醫師應將最常見、可治療的「內側摩擦症候群」納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再是無法醫治的病痛,只要能早期診斷是否有「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就有治癒的機會。

● 大部分因膝痛、緊繃、關節腫脹、行動困難,而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其實是罹患了「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可經由「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得到確實的治療。

 

在這漸趨紛擾的社會,灰色地帶往往為逐利者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治療版本也因此推陳出新,引起不少混淆。花錢事小,因此延誤病情,就得不償失了!

 

然而,二○一一年一篇由德國波鴻(Bochum)大學主導的研究:病患及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及其治療的看法─一個經由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透過針對八十一位病患以及二十九位醫師(包括家庭醫學科、風溼免疫科、骨科、另類治療師)的深入訪談,發現病患的需求與醫師所能提供的幫忙有很大落差:

全台最難掛號的名醫呂紹睿,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病患與醫生這樣說...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與醫師怎麼看?

 

● 病患的看法及感受:

  1. 身心症狀並未受到重視,醫師似乎只對膝關節而非病人感興趣。
  2. 就診過程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得到充分的諮詢及資訊。
  3. 認為病程無法因治療而改變,會因年齡增長而逐漸惡化。
  4. 常會對目前各種治療方式的效果失去信心,轉而求助另類療法。
  5. 想到未來它對身體功能及日常生活的影響,會有無助及害怕的感覺。

 

● 醫師的看法及感受:

  1. 這是自然老化過程,嚴格說,並不能算是疾病。
  2. 在置換人工關節之前,只需治療疼痛的症狀即可。
  3. 如果這種藥無效,就換一種試試看(消炎止痛藥或營養製劑),消極的拖延、應付,似乎是必要的無奈。
  4. 期待能早日找到病因而有明確的指引或治療方式,可確實幫助病人。
  5. 骨科醫師認為完美、成功的人工關節置換,病人(高達三○∼四○%)並不見得滿意。

 

筆者從事「退化性膝關節炎」單一疾病的診治工作已將近二十年,親身體驗這些實際存在於病患與醫師間的鴻溝所造成的諸多不良影響。然而,這些認知的隔閡並非無法彌補!只要醫師能開放心胸接受新觀念並付出更多愛心,病患能夠在就醫前多用心充實醫學知識,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誤會就不至於發生。醫師與病人攜手一起面對共同的敵人─退化性膝關節炎,就能規劃出最佳的治療決策。這也是我著手編寫這《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本書的初衷。

 

作者/呂紹睿

1958年生於新竹竹東──當時任教臺大醫學院的父親,應鄉親父老之盼,返鄉成為小鎮醫生──因而在醫院出生、長大,也從小見習父親的醫者風範,並走上「醫療拓荒者」之路。

 

現職:

慈濟醫療志業膝關節健康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

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主任

教育部部定教授

 

學歷:

日本福岡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芝加哥 Rush-Presbyterian-St.Luke 醫學中心研究員

德國杜冰根大學外傷中心研究員

 

經歷:

大林慈濟醫院 教學副院長

大林慈濟醫院 國際醫療中心主任

嘉義基督教醫院 骨科、外科部主任

嘉義基督教醫院 關節鏡及關節重建中心主任

 

部落格:踏腳石─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棲息地

 

全台最難掛號的名醫呂紹睿,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病患與醫生這樣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更多內容請上時報出版粉絲專頁;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骨頭除了會因外力撞擊而斷裂外,也可能因為感染而出現發炎症狀!長庚骨科高逢駿醫師表示,當骨骼受到細菌感染時,就稱為骨髓炎,除了使用抗生素抑制細菌滋長外,也可能要透過手術來處理因感染所導致的骨骼或軟骨缺損,是骨科很嚴重的疾病之一。  骨髓炎,就是當骨骼或骨髓組織受到細菌感染而出現的發炎反應,若未及時治療...

閱讀詳情 »

冬春交替季節忽冷忽熱,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仍處於高峰期,醫師提醒,老幼、孕婦、糖尿病、心肺疾病等人為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每年都應接種流感疫苗,做好個人衛生,才能避免流感病毒上身。 家醫科醫師陳俊光指出,日本流感疫情大爆發,而歐洲、香港、中國大陸等地區疫情還在高峰,國人出國旅遊,可別掉以...

閱讀詳情 »

13歲的吳同學,因尿不出來、腹部脹痛而求診,自訴因有感冒症狀就醫服用藥物,檢查後發現膀胱餘尿達702cc為急性尿滯留,留置導尿管加上藥物治療後順利解尿。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急性尿滯留發生時有大量尿液滯留在膀胱內,當膀胱過度膨脹收縮時,使膀胱力量不足,因而導致尿液無法排出並引起排尿困難...

閱讀詳情 »

高血壓在發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除帶來心血管疾病影響,嚴重可能會導致心力衰竭、中風和腎衰竭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可以藉由健康飲食、鍛練身體、不吸菸和維持健康體重等方式控制病情。但最近有研究指出,藍莓可以降低20%心臟病風險,研究刊登在《老年病學期刊》(The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