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球暖化每年溫度持續攀升 中暑恐致死這類人更需防範

全球暖化每年溫度持續攀升 中暑恐致死這類人更需防範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是否覺得每年夏天有愈來愈熱的跡象?根據中央氣象局氣候年報顯示,2020年全台整體而言持續高溫,全年均溫攝氏24.6度,打破歷年紀錄。不只台灣,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在未來平均溫度將持續上升,因此和「熱」有關的疾病發生率也會增加。過去1年多以來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之下,大家口罩都戴著緊緊的,我們的生活習慣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跟改變,但氣候的悶熱是不變的,在悶熱的口罩之下,依然會發生嚴重中暑的個案。


高溫工作環境與室內悶熱 皆可能出現中暑危機


33歲阿榮(化名),從事地下工程的工作,環境悶熱無風,8月份某日艷陽高照下,阿榮身體感覺不適,不久後被同事發現失去意識倒在地上,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阿榮於急診室時,體溫高達41.6度C,昏迷指數3分,給予急救(包含:插管、輸液補充、積極降溫),並維持生命徵象穩定。而後阿榮轉入加護病房,但因中暑造成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以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於10天後死亡。


65歲阿芬(化名),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行動不便。7月某日氣候炎熱,阿芬於家中無開冷氣,室內悶熱,之後被家屬後發現阿芬意識不清、體溫高,且有抽搐的情形,因此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於急診室時,體溫高達43度C且意識不清,給予急救(包含:插管、積極降溫和靜脈注射補充體液),之後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經過醫療團隊治療後,阿芬順利移除氣管內管,腎功能也恢復正常,於9天後順利出院。


出現這些症狀可能就是中暑了! 嚴重恐致多重器官衰竭


中暑(HeatStroke)是熱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若未能早辨識和治療,死亡率可達5成以上。中暑比熱衰竭嚴重,中暑會有中心體溫大於攝氏40度C,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症狀,像是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所以民眾常常口中說的中暑,多半不是醫學上定義的中暑,因為會自己說「我中暑了」的大多指一般熱疾病,還無中樞神經異常的症狀。


中暑除了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外,也可能造成身體多處器官受損,包含: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血液等,因此可能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中暑的危險因子包含:嬰幼兒、老人、戶外工作者、運動員、軍人、有慢性病者,以及服用某些藥物(例如:利尿劑者),因此有上述危險因子者,暴露在環境高溫時要特別提高警覺。


因中暑至急診就醫住院分析 這類人在這段期間更需注意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婉吟統計,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因中暑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就醫且住院的個案,共計20人,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男性占6成,有慢性病者占8成。主要發生的季節在夏季(6到8月),大部分發生在戶外場所,有4成是發生在工作的時候。經由急診救治後,有70%的個案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治療後個案大多康復出院,平均住院天數為11天。


郭婉吟醫師指出,當發現有疑似中暑的個案時,除了打119儘速送醫外,現場先將個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的暴露,並可利用在個案全身灑水加上風扇吹或是使用浸過冷水或冰水的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的方式來降溫。就醫後於急診室的治療包括:急救處置、靜脈注射體液補充、積極降溫和維持器官功能。中暑屬最嚴重熱傷害,個案須持續觀察體溫和意識狀態,因此大多須住院,多數也需要加護病房治療。


中暑嚴重恐致命 仍可藉由預防來避免中暑


郭婉吟醫師表示,中暑雖會致命,但卻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提高警覺外,若工作會暴露高溫的環境,要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在高溫的季節,若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疫情期間也呼籲,高齡長者對高溫的感受能力較差,且排汗和散熱功能也退化,所以更需要做好措施來預防熱中暑的發生。


更多NOW健康報導
▸遠距上班上課宅在家吹冷氣 吃多動少皮膚癢溼疹來報到
▸疫情來襲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何修榕提出5大關鍵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一名62歲老翁常覺得咽喉有痰,在一次感冒後,發現容易咽癢咳嗽,吹到冷風或說話更加明顯,因服用止咳藥效果差而看中醫;結果在服用中藥並注意飲食宜忌後,1週內咽癢咳嗽便緩解,再經後續調理,咽喉有痰的老毛病也隨之減緩。收治這名老翁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廖祥琳發現,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當小孩舌苔分布不均,呈現地圖般紋路的「地圖舌」,或是原本控制良好的異位性皮膚炎突然發作,家長就必須注意了!這是免疫力失調的徵兆,突然的免疫力下降可能引來感冒上身;小兒科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上述狀況,須開始提早做保養,預防病情惡化。開業醫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醫師指出,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你曾經有閉上眼睛深呼吸過嗎?多做幾次,很能讓人放鬆!童綜合醫院癌症中心為協助癌症病人放鬆身體與心情,會由諮商心理師安排病友進行「身體掃描放鬆訓練」療法,在輕柔的音樂中,利用呼吸冥想的方式,讓病患在心理師的引導下,能舒緩罹癌後的身心靈壓力。一名52歲罹患乳癌第三期的女子,在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年過三十的妳,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嗎?原來有好多女性不去做抹片檢查,理由千奇百怪,竟然有太遠、沒時間、會痛或是沒結婚等,甚至有人以為子宮切除了就不用做抹片檢查;醫師指出,只要有性經驗,就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而且沒有年齡上限,尤其是子宮切除了,更是應該要做抹片檢查。女性不去做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