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不是單純老化! 預防延緩失智症藥師給你這些建議

失智不是單純老化! 預防延緩失智症藥師給你這些建議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美國FDA近20年來首度通過失智新藥,你用的到嗎?你知道,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最新研究發現,顧好你的心,也對你的大腦好。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吳承誌藥師,了解失智症與最新研究發現:


失智vs.老化 兩者大不同!


「失智不是只有忘記,而是全面退化,」吳承誌藥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1種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


台灣失智症協會則點出,一般人都以為長輩是老番顛,人老了都是這樣,輕忽長輩其實是生病。正常老化的情況下,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但如果是失智症,患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早期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變差,常找不到東西,漸漸出現生活習慣和個性改變,多疑和無緣無故亂罵人等症狀。


「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吳承誌藥師提醒,「同住者需要用心觀察,才能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失智症有哪些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美國FDA在六月通過新藥Aduhelm,可以有效減緩ß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是首度針對疾病進程研發的藥物,核准上市做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用藥。惟台灣目前尚未核准。


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它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瀉到無法自理,加重照顧者負擔,」吳承誌藥師觀察。一般來說,若藥物劑量增加、長期使用,發生副作用的風險就會提高。這類藥物有多種劑量、劑型選擇,因為它們需要時間慢慢整劑量,才能減少因為發生副作用而停藥的風險。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藥後如果出現不適的情形或副作用,應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或藥師,勿自行停藥或減量,並於下次回診時主動告知。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1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


在1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


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


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民眾,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


對你的心好 更對你的大腦好!


「要注意體重與三高,會影響心血管,加速老化,提高失智症的風險,」吳承誌藥師提醒。最新的研究歸納,做到以下事項,有助預防或延緩失智症:


▸對你的心好:


1)控制血壓:收縮壓應保持在130mmHg以下。
2)控制血糖:第二型糖尿病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3)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只要減重2公斤,注意力與記憶力就能獲得顯著的提升。
4)規律運動:對於輕微認知退化的病人,有氧運動「可能」會有效益。
戒菸。


▸對你的友伴好:


1)參與社交活動:許多研究發現,孤單寂寞會提高失智風險。已婚人士比單身有更頻繁的人際互動,對於社交接觸有長期的效益。


▸吃出腦力:


1)地中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堅果、橄欖油,少吃飽和脂肪酸與肉類。WHO建議地中海飲食,有助降低認知功能退化或失智症風險。
2)節制飲酒:每日飲酒量不超過2罐(330ml)啤酒。


▸頭好壯壯:


1)如果聽力受損或喪失,鼓勵使用助聽器,大幅降低噪音的過度干擾。
2)減少暴露在二手菸或空氣汙染。
3)預防頭外傷。
4)一覺好眠:無關乎時間長短,重要的是睡眠品質。長期服用安眠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


失智不是單純老化! 預防延緩失智症藥師給你這些建議

▲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方法。(圖/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遠距上班上課宅在家吹冷氣 吃多動少皮膚癢溼疹來報到
▸疫情來襲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何修榕提出5大關鍵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影音中心/廖國安報導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事故死亡的原因,第一名為交通事故,第二名為「跌倒」,提醒許多人應多關注家中長輩平常的動線,在出入廁所、浴室時應特別小心,因為這一摔後果可能相當嚴重。本業為物理治療師的YouTuber「三個字Sunguts」,便點出3件可幫助長輩「保命防跌」的事項,在關鍵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夏天氣溫越來越高,總是感到疲倦、懶洋洋、心情鬱悶,特別在疫情期間只能待在家中,外出還要戴上口罩,讓人整個提不起勁!日本人認為夏天容易讓人覺得疲累,思考與行動力也變緩慢,日本人常以5種「食物」幫助身體在炎熱的夏天,能保有精神與元氣。 水份、鹽份、維生素B、礦物質 喝...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新北報導】媒體報導,桃園機場採檢室雖然增加至19間,但人力沒有增加,導致檢驗人員疲於奔命,今(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再度澄清,桃園機場會有尖峰與離峰時段,會請工作分配更仔細,並且本來也就有人力增加計畫。 陳時中表示,桃園機場每周航班旅運量入境尖峰時刻為周三、周五、周...

閱讀詳情 »

隨著年紀增長,許多人會因為關節磨損或退化而出現發炎、痠痛的問題,關節保健的議題也在這幾年隨之蓬勃發展! 市面上紛紛出現關節維護的保健食品,如:從鮭魚萃取的蛋白聚醣、從雞胸三角骨萃取的第二型變性膠原蛋白,這些都屬於動物性來源,那麼台灣廣大的蛋奶素及茹素族群可以選擇什麼樣的關節保健食品呢? 這次營養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