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身無力不能跳? 小心肌少症悄悄上身

全身無力不能跳? 小心肌少症悄悄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達,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也造成現代人活動量越來越少;另外,飲食精緻化或是因年紀增長退化而飲食不均衡的情況也時有所聞。缺少活動加上營養不均這兩大要素,可能造成一種疾病的發生,就是肌少症。

肌少症不只老人才會 走路變慢、腿無力等徵兆當心

所謂的肌少症,指的就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被發現的症狀包括有: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容易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等。當出現這些狀況時,就要小心已經罹患了肌少症。

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曾經在門診遇到一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全身無力及體重減輕的症狀來就醫。經過詳細問診與檢查,發現她最近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三餐不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醫師懷疑可能是肌少症造成症狀。經過量測腿圍與身體活動檢查,發現都符合肌少症的標準,因此衛教患者必須在飲食上多攝取蛋白質,教導在家中也能輕易完成的運動,鼓勵病人改變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追蹤。

確診肌少症 方法有這些

要確診肌少症,必須用量測儀器如DXA雙能量掃瞄儀或是BIA生物電阻抗分析去檢查身體肌肉量(即是上述低肌肉質量的證明),輔以用合格的握力器檢測握力,如果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符合(即是上述低肌肉力量的證明)。但是這些檢查所費不貲且比較麻煩,顏正中建議,可以在家中用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是否疑似肌少症。

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5次所需的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即是上述低體能表現的證明)。如果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的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作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等。

運動+營養 改善肌少症

營養改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的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到六份,另外還要早晚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改善方面,須注意的是要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可以依循下列方式每天施作:

1. 手拿寶特瓶將手肘彎曲10次,接著手拿寶特瓶高舉過頭10次。

2. 雙手拿寶特瓶向側邊打開10次。

3. 扶著椅背,小腿向後勾10次,然後向後抬腿10次。

4. 手扶椅背,腳往側邊打開10次。

5. 兩手叉腰,起立坐下10次。

6. 背靠牆壁,單腳踩板凳10次。

透過以上的居家運動學習,可以有效維持肌肉力量,避免肌肉流失。北市聯醫復健醫學部也有提供一份圖示衛教單張,讓民眾可以按圖索驥自我練習。

其實,所有人都會因年齡增長而造成肌肉量逐漸減少,但可以努力減緩肌肉流失速度與避免因為肌少症造成意外傷害。只要從日常生活的規律運動與飲食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人人都能免於肌少症帶來的困擾與傷害。

【延伸閱讀】

年輕型乳癌患者 如何保留卵巢功能及保護生育力? 

惱人氣喘治不好? 醫師點出避免復發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9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發展遲緩和兒童不正常對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文獻統計,發展遲緩的兒童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個案曾遭受不正常對待。另一方面,無論何種形式的兒虐個案,經歷長期疏忽或者一次嚴重的身體虐待後,平均約有四分之一會產生發展遲緩,以及不同程度的身體障礙及疾病,要特別注意!發展遲緩或異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66歲的劉先生從40歲就開始接受成人健檢與高級健康檢查,健檢資歷已有25年以上,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透過健康檢查能在問題發生前,及早應對與處理。以往檢查報告都正常,直到4、5年前大腸癌腫瘤標記指數(CEA)顯示過高,連續追蹤2年仍找不到任何病兆或瘜肉,心上猶如懸著大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94歲高齡施爺爺,5年前發生中風右側偏癱,入住耕莘護理之家,曾一度失去生命跡象;所幸,被護理之家工作同仁及時發現救回,卻發現罹患慢性心衰竭,隨時有可能會離開人世。為此,護理之家特別提供安寧區,讓家屬24小時陪伴在爺爺身旁,主動貼心的關懷,讓家屬感動不已。18家護理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每人每天都在走路,不少人經常上下樓梯,還有人喜歡爬山,隨著膝關節使用越頻繁,退化速度也越快。醫師強調,下樓梯、下坡時,膝關節承受壓力較大,最容易發生磨損,建議可以採用Z字型走法,就能夠減輕膝關節負擔。下樓梯動作困難 容易傷膝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下樓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