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冬天就是要進補? 中醫:視體質而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這幾天寒流來襲,天氣冷颼颼,不少民眾都會「大補抗寒」。中醫師提醒,舉凡十全大補湯、薑母鴨、藥膳羊肉爐、補藥酒、麻油雞、藥燉排骨等,其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吃的!建議民眾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再選擇合適的進補方式。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戴有志醫師表示,現代人多有進補防病的概念,但脾胃過虛則會虛不受補、反而適得其反;而坊間流傳的食補配方多為滋膩礙胃,脾虛者貿然進補反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

門診上就有許多前來就診的民眾,因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為冬天就是要吃很補,沒想到反而愈補愈燥熱,引發痔瘡、流鼻血、頭痛等上火反應,特別是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痛風的患者,反應會更劇烈。因此,冬季進補守則應先調脾胃,尤其是平時常胃口不佳、易腹脹軟便的人,更要注重脾胃調養。

然而,戴有志醫師強調,人體體質構造精緻又複雜,並非只是單純的燥熱或虛寒體質而已,更多時候會寒熱錯雜,加上又有許多灰色地帶難以辨識,例如氣虛、陰虛、陽虛、濕熱、血瘀體質等,民眾很難以個人經驗判斷體質屬性;因此,建議民眾在飲用藥膳湯之前,應先徵詢中醫師意見,進補適合個人體質的藥膳,才不會不自覺傷害身體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68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國內新冠肺炎疫苗持續施打,涵蓋率甚至已達七成,除了常見的接種部位疼痛、發燒怕冷、關節痠痛等施打後的副作用,部分民眾也出現像皮膚搔癢、蕁麻疹等現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指出,通常這些症狀會發生於打疫苗後數小時或幾天後,這也代表身體開始有免疫反應可對抗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現年38歲的謝太太與老公一同創業,為求經濟穩定,因而推遲求子計畫,直至35歲才意識到自己已成高齡產婦,錯過良娠時機,因而尋求人工生殖機構協助,選擇成功率較高的試管療程並且順利成功懷孕。但大齡生子大不易,謝太太孕程後期不幸發生子癲前症,「老公說當時的我出現子癲症狀,整個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立冬剛過,時序進入冬天,自然萬物閉藏,人體的新陳代謝趨緩、陽氣潛藏、陰氣轉盛,作息上建議調整為早睡晚起的生活形式,儲存能量,以備來年所需。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提醒冬天好好補益調養,來年才能健康不病。 由於冬氣內應於「腎」,因此冬天就該補腎,腎氣足才能保健康...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整腸、助消化,提高免疫力,調整過敏體質,降低憂鬱、擁有好心情,益生菌種類眾多,功效也不一樣。如何提高益生菌的效益呢?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同時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寡糖,才能協助益生菌發揮功效,可多吃洋蔥、蘆筍、蘋果、香蕉。 益生菌影響人體腸道內菌相之消長 也與抵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