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立冬將近,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作為「補冬」,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覺得滋補,有些人吃卻會吃出毛病!

一名門診案例本身有甲狀腺腫瘤的病史,個性容易緊張、常感覺燥熱,這次就診時表示近一週長了許多大顆色紅的疔瘡,而且睡眠不穩一直作夢,一問之下,原來這些症狀是吃了養生大補鍋後出現的。

身體「外寒內熱」 冬令溫補應循序漸進
梁祐爾解釋,冬季人體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加、食量大增,最適合飲食調理。但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體質產生「外寒內熱」的變化,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因此,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

冬補首重脾胃 消化好營養才能吸收
梁祐爾強調,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補了只是加重胃腸系統的負擔,甚至產生腹脹、胃痛、拉肚子的不適。天氣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推薦想食補的民眾可飲用四神湯,對於滋陰補脾、厚實腸胃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搭配甘潤生津食材 適用各種體質進補
梁祐爾提醒以下兩類體質的民眾,進補時尤其需要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是肥胖、飲食油膩、臉容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皆可用清補、通補的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的食材,例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

秋冬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的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切記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適當的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並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方有益於養生保健。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都脫離不了3C,感覺除了睡覺以外,眼睛幾乎黏在螢幕上,且越看螢幕,眼睛還越乾澀!事實上,光是台灣,就有高達8成以上的人有眼睛疾病,其中將近每4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眼睛常出現乾澀、癢、灼熱或刺痛感、甚至分泌物變多。眼科醫師警告,患有乾眼情況的人數不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台大醫院心房顫動治療邁向新里程碑!2015年在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捐贈下,台大兒童醫院率先引進心臟冷凍消融儀,後來陸續擴及成人病患,讓電燒治療風險高的心律不整患者都能接受冷凍消融導管治療。 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林亮宇教授表示,2015年到2018年間,陸續治療了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為紀念發現巴金森病的英國醫師詹姆士.巴金森(Dr. James Parkinson),歐洲巴金森病協會於1996年將巴金森醫師的生日4月11日訂為「世界巴金森日」。至今,「世界巴金森日」已是全球醫界與病友的重要紀念日,各地均會舉辦巴金森關懷活動,期望人們更認識這個疾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日針對本土Omicron疫情風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出很多新的想法,包含與教育部合作重新設定停課標準,以及推廣社交距離APP等。在今(13)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上,陳時中再次說明更多細節。 長者疫苗接種率 連江縣奪冠 陳時中表示,65歲以上完成1劑疫苗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