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再嘲笑口吃的人 美研究:是大腦先天差異

別再嘲笑口吃的人 美研究:是大腦先天差異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外電報導】全球約有7000萬人口吃,其中包括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曾公開表示因語言障礙,而被同學和一名修女嘲笑,他也坦言克服口吃,是他做過最困難的事情之一。自古以來,口吃的人常常遭到批評、取笑,也經常被誤解成養育不良,或情感創傷等因素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但根據美聯社(AP)報導,以生物學角度研究,口吃應是來自「遺傳和大腦的差異」。美國加州精神科醫師Gerald Maguire博士表示,「透過了解生物學,減少因口吃所萌生的恥辱感,並接納這樣的症狀。」

口吃不是因為緊張害怕 而是大腦這些結構異常

根據美國聽語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2004)的定義,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障礙,說話時結巴、不斷重複某些字、拉長語音,或是話語不連貫等現象,嚴重者還會合併聳肩、眨眼、甩頭等動作。

根據美聯社(AP)報導,早在古代中國、希臘和羅馬就有「口吃」的相關記載,但一直無從找到引發口吃的原因,但直到現代基因以及腦科學的研究越來越深,提供了不少線索。約10多年前,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一個和口吃密切相關的基因。而特拉華大學語言障礙研究員Ho Ming Chow也研究3到5歲的兒童,超過8成的口吃兒童都是從這個年齡開始發病,研究結果顯示,從來沒有口吃的孩子,和經常口吃的幼兒大腦存在「輕微差異」。

例如,研究發現與口吃有關的基因突變,是與大腦中的「胼胝體」結構異常有關,胼胝體是一束連接大腦兩個半球、讓左右腦能夠交流的纖維。以及「丘腦」,丘腦是將感覺訊息分類到大腦其他部分的轉運站。另外,研究也認為口吃與「基底神經節」(又稱基底核)有關,基底神經節是控制骨骼肌的潛意識運動、協調運動區所控制的隨意動作,因此一旦異常時會引起不正常的軀體運動。

找語言治療師接受正規治療 美國也正針對口吃測試新藥

Ho Ming Chow表示,「口吃涉及多個基因,但是確切的遺傳原因可能會因人而異,且雖然原因不同,但最終都已影響大腦。」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然經常誤會口吃只是因為太緊張、害羞或童年時遭到挫折才導致的,甚至認為,「如果口吃的人努力改變自己,就可以停止」。對此,馬里蘭大學研究員Nan Bernstein Ratner表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來改變對口吃的錯誤觀念。」

而「語言治療」是目前口吃治療的關鍵,主要以「口吃修正治療法」、「說話速度控制療法」及「說話流暢性塑成治療法」為主,不過美聯社報導中指出,美國目前正在測試治療口吃的藥物,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被批准用於治療口吃,首先是開放成人,後來才是兒童。另一項研究表明,口吃可能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水平過高有關,因此透過降低多巴胺的活性,以減緩口吃的發生。

文章來源:Unraveling the biology of a mysterious condition: stuttering

【延伸閱讀】

長期失眠怎麼辦? 「鍛鍊大腦」擺脫安眠藥

蛋白不穩定也會導致智能障礙 大腦發育研究新突破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8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地瓜是一種營養均衡的食品,熱量只有大米的三分之一,而且幾乎不含脂肪和膽固醇,既可作主食,又可當蔬菜。據日本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地瓜的抑癌效應可高達98.7%。要如何吃讓效果更好,還是有講究的。 國外許多女性把地瓜當作駐顏美容食品。地瓜中還含有一種類似雌性激素的物質,對保護人體皮膚,延緩衰老有...

閱讀詳情 »

南瓜是葫蘆科植物南瓜的果實,果肉與種子均可食用。 據稱南瓜的野生祖先,原產於墨西哥、瓜地馬拉一帶。古代的阿茲特克、印加和馬雅印第安人用南瓜子然食物。現代品種有大量甜果肉,很可能是印第安人選擇突變種栽培的結果。 南瓜營養含量豐富,可食、可飯、可菜、可葯,是重要瓜類,據報導,日本北海道有一個村子,村民...

閱讀詳情 »

相信每個人身上的不同部位都多多少少會長有痣,這些痣會不會轉化為惡性,現在用不用切除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尤其是聽說過「痣會惡變」這一說法後,都擔心厄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那麼是所有的痣都會轉變成惡性腫瘤嗎?那麼轉變成惡性會有什麼變化呢? 黑痣本是一種良性腫瘤,去除不當反易發生癌變 一年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