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高血壓患者注意!居家正確量血壓,請掌握722原則

高血壓患者注意!居家正確量血壓,請掌握722原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高血壓堪稱隱形殺手,因多數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根據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人口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高憲立表示,許多患者病識感不高、沒有積極治療,將引發全身性併發症,對國民健康、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負擔很大,因此重要的是患者定期且正確地量血壓,達到早期診斷的目標。學會於2/20邀請全台基層院所醫師進行教育講師培訓,希望將「居家血壓量測」概念傳遞各地醫療人員及民眾,提升國人對血壓的自我管理。

高血壓恐引全身併發症 培訓基層醫師盼民眾落實「量血壓」

高血壓可能會引發終端器官損傷(End Organ Damage),由於高血壓的影響遍及全身動脈系統,在腦部會增加腦中風、腦出血風險;在眼睛會增加視網膜病變風險,在心血管系統則會增加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硬化、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風險;長期高血壓也會影響腎功能,嚴重可能導致腎衰竭;若影響全身周邊血管,例如下肢動脈硬化,將使患者不良於行,面臨截肢風險。

高憲立理事長呼籲,「別等到引起併發症,不然就為時已晚了。」務必要增強國民認知、正確的診斷、以及妥善的治療處置,這同時是舉辦本次教育講師培訓的目的,畢竟從醫院診所到一般民眾之間,對醫療認知仍存在落差,希望透過將最新的準則與概念,傳遞給基層醫師,進而落實到民間。


高血壓患者注意!居家正確量血壓,請掌握722原則

務必掌握血壓變化 提供醫師做更確實的診斷

要避免併發症帶來的遺憾,高血壓患者「定期且正確量測、控制血壓」,是醫療上的重點,現今量測血壓的方式可分3種,但各有優缺點:

一、診間血壓量測:民眾到醫療院所,或健康檢查時所量測的血壓,但因測量時的時間、空間有限,導致測量結果可能產生誤差。高憲立說明,常常會聽到「白袍高血壓」,指的是民眾就醫時會因緊張而導致血壓上升;有的人甚至平時血偏高,然而到診間量測的一次性數值卻是正常,這都會造成醫師無從精準判斷。

二、 24小時動態血壓量測:需要用隨身攜帶的機器,24小時監控血壓值,白天每隔15至20分鐘量一次;睡眠時則每隔30至60分鐘量一次。藉由多點數據來分析白天與夜間的血壓波動,也可以取得血壓平均值來減少單次測量血壓的誤差。然而,高憲立理事長表示,機器沒有健保給付,量測方式及數據判讀,對患者來說較為困難,並不方便。

三、居家血壓量測:高憲立理事長表示,最為便利且經濟,因為在家中測量時狀態大多平靜,相對能夠減少情緒或活動造成的誤差,降低白袍高血壓對數值造成的影響,但民眾要注意是否使用正確的測量方式。

居家血壓量測最方便 只要掌握「722」原則

根據2020年台灣心臟學會與高血壓學會發表的居家血壓共識中,強調居家血壓量測在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性。高憲立理事長表示,建議回診前或調整降血壓藥物後,應在家中早、晚量測血壓,以「722」原則進行:連續7天(天天量),每天2回(早晚量),每回2次(隔1分鐘)。落實居家自我血壓量測,透過連續記錄多筆血壓數值資料,讓醫師可作為準確治療的評估參考。

【延伸閱讀】

20歲以上近3成不知罹高血壓! 低溫恐瞬間要命

「得舒飲食」降低高血壓 6道食譜跟著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9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烈日當空,氣溫飆高,在戶外活動宛如酷刑,國健署統計,7月迄今逾百人因熱傷害至急診就醫。專家提醒,想避免熱衰竭、中暑,除了減少高溫曝曬時間,也應多喝水,建議觀察尿液顏色,如果偏黃,就需多補充水分。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最近1、2個月來,熱傷害患者中,不少是郵差、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1名58歲病患,8年前曾發生B型主動脈剝離,痊癒後續門診追蹤,但抽菸習慣未改,又不肯規律服藥,致血壓控制不佳,去年疫情爆發後就不願回門診追蹤,某日發燒不舒服懷疑感染,自行去藥房購買抗生素服用,凌晨突發劇烈撕裂性胸痛才緊急送醫,竟是慢性B型主動脈剝離進展為急性A型主動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醫生,我怎麼那麼倒楣,1根骨頭斷兩次!」80多歲陳先生每次進到診間,就跟醫院抱怨,他在半年內兩次跌倒,均為左側股骨頸移位性骨折,第2次手術則以骨板螺絲固定住骨折部位,雖然行動有所不便,但不用長期臥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楊瑞成說,「老年人經不起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周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對於身體活動量不足且體能差的長者除醫學診斷上應注意的身體活動禁忌外,以增加日常性活動為優先。像是練習從坐姿到站姿所需的肌力及移動時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可能發生跌倒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