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輕熟女經痛連肛門也受累 原來子宮內膜異位惹的禍

輕熟女經痛連肛門也受累 原來子宮內膜異位惹的禍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30歲李小姐這幾個月來飽受經痛之苦,以為忍一下就沒事,想說自己吃了止痛藥就好,沒想到症狀惡化到連肛門也覺得痛,至直腸外科就醫,檢查發現直腸找出腫瘤,表示必須切除並做人工肛門造口,所幸高階影像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非腫瘤。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暨台灣婦科醫學會秘書長洪煥程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台灣生育年齡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而經痛是其最明顯的表徵,好發於25歲至45歲

 

台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怡仁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雖然不是惡性疾病,卻是造成女性不孕的最大兇手,最常見症狀就是經痛,其次骨盆腔疼痛、性交痛等。因此,經痛女性應該先了解經痛類型:

 

原發性經痛:指通常發生在月經期間,症狀為腹部痙攣和下腹疼痛,通常是月經來潮的第1、2天,且疼痛感較輕微。

 

續發性經痛:則可能是因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肌瘤等疾病造成,大部分患者在月經來之前就會感到疼痛,有些經期結束還繼續疼痛。

 

陳怡仁指出,透過婦產科超音波及骨盆腔等檢查,就可初步了解造成經痛的原因,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痛藥,或是熱敷等物理性治療,應該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找出病因。

 

李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屬於續發性經痛,持續服用止痛藥,最後伴隨肛門疼痛,最後接受大腸鏡、核磁共振與切片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服用新型口服黃體素,腫瘤獲得控制。

 

陳怡仁呼籲,若有經痛或類似子宮內膜異位症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先自行辨認經痛類型,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接受超音波、內診骨盆腔檢查、抽血等檢查,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您家中孩童也習慣踮腳嗎?小心恐怕是長短腳徵兆,若長期處於不正確的姿勢走路,可能會影響日後的骨骼發展;亞東醫院兒童與矯正骨科主任藍宗裕指出,造成長短腳原因多為後天導致,包括原發性髖關節脫臼、後腳跟過緊或是骨折等,都可能讓孩子出現走路搖晃、容易跌倒、踮腳等症狀。 &nbs...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芷昀報導) 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疾病的發生機率隨之增加,而預防是重要之鑰。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祕書長暨台大醫院婦產部陳美州醫師表示,更年期是女性一個不能避免的階段,停經的年齡平均約發生在47至50歲之間,有些接受過卵巢切除手術,或因癌症接受放療及電療的女性,可能會面臨提早停經,而在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低頭族看過來!你會出現肩頸痠痛的問題嗎?有可能是肌筋膜症候群已上身;物理治療師指出,除了應養成正確的姿勢來解決之外,也可透過伸展運動以及肌內效貼布來緩解。 因為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由於3C產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導致肌筋膜症候群的病人也相對增加。新高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運動有益健康,活動筋骨揮灑汗水之餘,身體內的水份與鉀離子其實也大量流失,若是沒有適時的補充,相信很多人都有抽筋的經驗,可怕的是,若伴隨著常態性的肌肉無力,就可能是低血鉀癱瘓症候群。三總腎臟科主治醫師宋志建表示,一般民眾在判斷低血鉀症候群時容易與中風混淆,其實傷害集中在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