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產婦植入性胎盤大出血 血栓術保子宮

產婦植入性胎盤大出血 血栓術保子宮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名懷有雙胞胎的35歲婦人,懷孕27周檢查到子宮頸只剩下1公分伴隨子宮收縮,緊急入院安胎,33週剖腹生產,在醫師將胎盤取出時突然大量出血,發現婦人的子宮因植入性胎盤而破了一個洞,造成血管破裂,醫師緊急將破洞與血管縫合止血,婦人也平安誕下一雙兒女。

植入性胎盤緊黏肌肉層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孕產婦死亡率達到每10萬名就有12.2人死亡,創歷年新高,原因與高齡妊娠息息相關,隨著產婦年齡升高,妊娠併發症的風險與胎兒出生體重偏低的情形也隨之升高。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部長醫師田明訓表示,該名婦人在生產過程中因植入性胎盤附著在子宮壁上,侵犯穿透整個肌肉層,使得胎盤與子宮壁無法正常剝離,進而造成產後大出血。植入性胎盤在孕期中沒有很大的症狀,經常是在生產時才發現胎盤無法成功剝離,造成產婦大量出血。正常情況下胎盤會輕輕附著在子宮肌肉層上,胎盤與肌肉層中間有一層蛻膜組織,能緩衝胎盤與肌肉層,只要蛻膜出現異常、變薄或消失,就會發生植入性胎盤。

高齡妊娠、多胎次屬危險族群
發生植入性胎盤的原因,包括高齡妊娠、多胎次、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生產或曾接受過子宮手術、先天子宮缺陷等,當出血量過大生命徵象不穩定時,恐需摘除子宮,甚至危及產婦性命。

田明訓醫師指出,植入性胎盤的治療方法,除了當機立斷的縫合法、塞紗布壓迫法,還有結合放射科、麻醉科等跨科合作的「血管栓塞術」,血管栓塞術能確保產婦保留完整子宮,也能保住性命。

田明訓醫師呼籲,懷有雙胞胎本身就屬高危險妊娠,務必選擇在設備完善的醫院生產,設備完善的醫院有充足的血庫可即時因應輸血,也可避免轉院過程中無法預測的風險。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腹瀉反覆未好轉 應懷疑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自體免疫病難察覺 儘早治療抗病有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5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立冬甫過,四季時序已行至冬季,早晚涼意更加明顯。低溫或溫度驟降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關心民眾應多注意溫度變化,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長輩及有高血壓相關慢性病的病人都應該多注意自身血壓的控制。天冷血壓高 血壓管理3招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生育年齡女性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容易好發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之間,即使接受開刀治療,每年還是會以百分之十的復發率逐年增加,五年高達50%。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微創內視科主任高惠芬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除了接受手術外,術後的藥物接續治療也非常重要,...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一般人提到手術,最擔心疼痛、傷口復原時間長,或老弱婦孺體力無法負荷等,尤其是頭部或視力、聽力的部位更容易讓人擔心,像是年長者容易罹患的白內障,許多老人家即使眼前一片霧茫茫,卻因為擔心上述問題,遲遲不肯接受手術治療。不過眼科醫師陳逸川指出,其實現今已經能以微創手術治療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共有200多萬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又以新增2萬5000例的速度增加,算是台灣的國民病之一,且據2019年公佈的「台灣第2型糖尿病年鑑」更指出,9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是最常見的遺傳性糖尿病型態,然而,多數的民眾不但不清楚自己屬於糖尿病高危險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