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子宮內膜異位症 持續用藥擺脫經痛保留生機!

子宮內膜異位症 持續用藥擺脫經痛保留生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生育年齡女性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容易好發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之間,即使接受開刀治療,每年還是會以百分之十的復發率逐年增加,五年高達50%。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微創內視科主任高惠芬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除了接受手術外,術後的藥物接續治療也非常重要,特別是新型口服黃體素的使用,除了能改善疼痛、避免復發,更能保留卵巢功能。

經痛苦不堪言 積極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讓她順利懷孕

今年三十歲的艾珍(化名)原本在生理期期間就容易經痛,這一兩年甚至連非生理期間,下腹也會感到悶痛不舒服;以往吃止痛藥就可以緩解,後來止痛效果愈來愈差,讓她一直深受經痛困擾。婚期前三天,她急性腹痛就醫,檢查發現是卵巢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破裂,所幸經過緊急開刀治療,順利完成婚姻大事。艾珍術後搭配新型黃體素控制病情,且定期回診追蹤,近期因有懷孕計畫,跟醫師討論後,停藥三個月就順利自然懷孕。

經痛、性交痛為常見症狀 及早診斷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高惠芬醫師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顧名思義就是原本應該在子宮內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出現在卵巢的位置,俗稱為巧克力囊腫,若出現在子宮肌肉層就是子宮肌腺症;臨床上最常見症狀包括經痛、性交痛、骨盆腔疼痛、生理期間腹瀉、排便或解尿困難及不孕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和病灶大小不一定有直接關聯,及早診斷才能及早治療,並提升生活品質。

術後5年內復發率達50% 積極用藥降低復發率、保留生機

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藥物治療包含止痛藥、避孕藥、黃體素、雄性激素及停經針等,如果病灶較大或懷疑是惡性腫瘤則必須手術切除。高惠芬醫師表示,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內生性雌激素有密切相關,所以即使接受手術治療,在更年期前復發比例還是非常高,每年會以百分之十的比例增加,術後五年復發率最高可到五成。

高惠芬醫師指出,新型口服黃體素能有效降低疼痛與病灶復發,且不具有雄性化的副作用,較不會增加體重,更重要的是可以長期安全使用。根據研究數據指出,術後服用新型口服黃體素,二年內復發率趨近於0%,五年內復發率僅有4%;可避免因病灶復發而需再次手術造成的卵巢功能破壞,對未來仍有生育計畫的女性是一大福音。

高惠芬醫師提醒,患者在手術後要依照個人化選擇)用藥可行性、副作用、藥費負擔等因素)接續追蹤治療延續手術治療成效,建議至少每三個月到半年定期回診追蹤,降低復發風險;女性若經痛時間愈來愈長且愈來愈痛,或是止痛藥使用的頻率增加,應盡快到婦產科門診檢查,及早診斷與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07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本週寒流來襲,民眾在家習慣將門窗緊閉,但要注意了,若發生頭暈、噁心又嗜睡等症狀,應立即打開窗戶保持通風,慎防一氧化碳中毒。日前臺中醫院收治一對同房室友,某天晚上突然感覺頭暈且全身無力,一路昏睡至隔天下午才漸漸醒來,由於持續暈眩與不適,便主動到急診室就醫。急診醫師懷疑兩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因為東北季風影響,最近日夜溫差大,而且冷氣團即將報到,全台大幅降溫,明顯有感。近日許多民眾因為身體不適就醫,衛福部南投醫院光週末兩天便有上百位民眾至急診求診,其中更有多位心臟衰竭、嚴重感染、顱內出血,與血糖失控之患者緊急安排入加護病房治療。溫差大、氣溫低 易誘發腦血管疾...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未來輕症的COVID-19患者有望在住家隔離時,吃口服藥物來做治療,不必住院。衛福部食藥署證實默沙東口服藥已於1月8日進行審查後,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UA),不過目前還在跑流程,直到行政程序完備後即可開放使用。 早在2021年11月,我國與默沙東(Merck)簽約,採...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大家都愛做的醫美項目是什麼呢?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每年都會依照全球整型案例做出統計整理,而根據ISAPS的最新統計資料,2020年全球美容整型也因新冠疫情影響,美容整形外科手術整體減少了 10.9%。ISAPS也表示儘管手術整體減少,仍不減愛美人士對於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