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冬天到了 血壓控制「藥」注意3招

冬天到了 血壓控制「藥」注意3招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立冬甫過,四季時序已行至冬季,早晚涼意更加明顯。低溫或溫度驟降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關心民眾應多注意溫度變化,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長輩及有高血壓相關慢性病的病人都應該多注意自身血壓的控制。

天冷血壓高 血壓管理3

食藥署提醒民眾,天冷血壓高,應注意室內外溫差變化做好保暖,並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

(一) 記得定期量血壓(Check),自我監測、紀錄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作為治療依據;

(二) 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冬令進補同時,仍應注意低油、低糖、低鹽、高纖飲食,拒絕菸酒,適度運動,良好的體態有助血壓控制;

(三) 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高血壓病人應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或更改服藥劑量,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如有用藥疑問,可就近諮詢藥師;如血壓一直偏高,應盡速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用藥。

高血壓是危險因子 血壓目標120/80 

成年人正常血壓值的收縮壓應小於或等於120 mmHg(毫米汞柱),且舒張壓應小於或等於80 mmHg。當收縮壓達130 mmHg 或舒張壓達85 mmHg,血壓即有偏高情形;當收縮壓達140 mmHg或舒張壓達90 mmHg以上就為高血壓。

食藥署強調,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經確診為高血壓應依醫囑吃藥控制,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血糖、腎功能等因素,給予適合的藥。民眾就醫時應向醫師清楚說明病史、生活飲食習慣、居家血壓紀錄及用藥的不良反應,以利醫師調整用藥。

【延伸閱讀】

老年想要行動自如 防骨鬆骨折必做的三件事

中年男腦出血,醫師浴血奮戰 全靠它鬼門關前救一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09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一位37歲女子,因為甲狀腺囊腫,長期對生活帶來困擾,不僅吞嚥時有異物感,偶爾還有呼吸不順狀況,最後透過中醫治療2個月後,脖子外觀已恢復正常。中醫認為,甲狀腺疾病的罪魁禍首是不良的情緒,而且是女多於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宗翰表示,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率,男女...

閱讀詳情 »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在人類的肚臍裡發現了1400個不同的菌株,其中近一半以前從來沒見過,還有一些種類以前只在海洋中找到過。所以,肚臍除了別亂摳,還得會清洗,不然你會把細菌餵得飽飽的。(圖片來源) 你一定曾在某個外人看不見滴時刻偷偷摳過肚臍兒,雖然,小時...

閱讀詳情 »

海鮮的鮮美,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美味。這些殼中的美味給予我們的不僅是鮮甜的味道和爽滑彈牙的口感,更是難以取代的健康能量,讓你的唇齒間滿滿都是海洋的味道。 一、龍蝦 在海鮮愛好者眼中,龍蝦是當之無愧的「海鮮之王」,不僅僅是因為它霸氣而張揚的外形,更是因為它味道鮮美,富含優質蛋白質,而且絕對的低熱量。...

閱讀詳情 »

今年第一道鋒面過境,預告天候逐漸轉涼,終於可以告別酷熱的夏天。相對於濕熱的夏季,晝熱夜涼的秋天比較乾燥,中醫師指出,秋燥最易傷肺,而滋養肺陰的中藥及食材很多,如西洋參、麥門冬、百合、貝母、梨子、銀耳、甘蔗、荸薺等,都有助於清肺潤燥,不妨適時攝取。 潤燥養陰,秋天最佳時節 一般民眾對於冬令進補耳熟能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