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前十字韌帶受傷之苦 運動國手們復健重返賽場

前十字韌帶受傷之苦 運動國手們復健重返賽場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在運動員身上十分常見,不僅是一般民眾打球常見的運動傷害,連奧運國手們也難逃受傷命運,雅典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朱木炎,就親身帶著許多選手走過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復健之路,台北世大運跆拳道品式金牌選手李晟綱也曾受前十字韌帶損傷所苦,跆拳道選手蘇麗文更因前十字韌帶撕裂淚灑北京奧運場上。

膝蓋長期承受減速、扭轉 前十字韌帶受傷大宗

根據統計,七成的前十字韌帶損傷來自長期的膝蓋承受減速、落地扭轉的力量,除了直接撞擊造成傷害,運動員們就是高風險族群。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醫師,以多年擔任中華奧會代表團隊醫及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召集人的經驗表示,前十字韌帶斷裂,如果不及時評估處理以及接受標準的復健治療,可能造成膝關節的反覆的不穩定,甚至提早產生膝關節退化。

膝蓋穩定靠十字韌帶 傷後復建重穩定與協調

前十字韌帶對膝蓋穩定十分重要,受傷後的復健著重在穩定度與協調度,評估回到場上的關鍵是運動員從事跑跳等功能性的恢復。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吳致寬提醒,不只運動員會受前十字韌帶受傷所苦,一般民眾也可能因意外或者運動傷害發生前十字韌帶受傷,應及早至復健科門診評估治療。

林口長庚骨科部邱致皓醫師表示,前十字韌帶撕裂若合併其他構造例如半月軟骨的受傷,為了避免造成後續軟骨傷害,就要考慮手術。原則上還是先以肌力訓練為主,如果訓練後依然有膝關節不穩定的狀況,不得已才要開刀。

受傷不一定要開刀 嚴重影響運動選手生涯

奧運金牌選手朱木炎分享到,前十字韌帶受傷對選手來說不是小事,以目前作為教練的角色,要照顧選手的情緒,也要跟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開刀、後續復健需要哪些訓練等等,畢竟前十字韌帶損傷可能讓運動選手的生涯戛然而止。

世大運金牌選手李晟綱提到,前十字韌帶受傷時,大腿股四頭肌肌力變得很差、無力,膝蓋的穩定度變得很差彷彿軟腳。跆拳道選手蘇麗文也回憶,在北京奧運受傷的當下,感覺到的是膝蓋跟小腿的分離及劇烈疼痛,即使想咬牙撐下去比賽,也沒有辦法,心中無比悔恨。以自己經驗來說,受傷後的復健不只是6到9個月,而是一輩子的事,要一直調整復健的方式及強度,維持自身的身體肌力狀態。

復健之路漫長 團隊照護重返賽場

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攜手,透過選手經驗分享及專家對談,將前十字韌帶損傷的全貌做另一番全新的闡釋,希望選手及運動愛好者能對前十字韌帶損傷有更多的認識,減少傷害也對復健過程有更多了解。他們提醒,復健是漫長的過程,復健科醫師、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運動防護員跨團隊照護,只要配合復健,即可重返賽場及生活。

【延伸閱讀】

老婆睡眠障礙 竟是老公呼聲如雷害的!

22歲就高血壓 父母憂年紀輕輕就吃藥 靠導管電燒達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40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70多歲的腦中風男性病患,在藥物控制穩定之後,為了預防再次的腦中風,醫師便會診心臟血管內科醫師,但經血管攝影發現兩側頸動脈血流入口處都嚴重鈣化,而且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導致腦部血流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所幸及早發現,及時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經置放頸動脈支架,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根據10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都是最重要危險因子。雙和醫院副院長張丞圭提醒,臨床發現,男性普遍存在「體重過重」、「腹部肥胖」、「代謝症候群」的情況,這也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若今年冬季COVID-19疫情與流感同時夾攻,人類該如何因應﹖預防流感最佳方法是接種疫苗,但疫苗通常只針對單一亞型,不同亞型之間沒有免疫交叉性,一旦病毒突變,或者病毒株預測錯誤,當年趕製的疫苗就會失去預期保護力。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士領導的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研發出「單醣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再傳疑似台灣感染新冠案例,昨(14)日報導傳出馬來西亞衛生單位確認,1名33歲馬籍男性由台灣到該國確診,今(15)日台灣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回應,馬方給台灣資訊非常有限,目前先當作本土病例調查;另外,指揮中心今日發布確診1例菲律賓境外移入,目前掌握接觸者8人。 馬國確診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