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午夜12點就寢得到「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風險較高!睡多久才夠呢?8個小技巧,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腸漏,發炎的關鍵吳佳鴻醫師:長期沒睡好不僅容易肥胖,也會影響腸道健康!

睡眠不足和失眠是許多人的問題,由於生活忙碌緊湊、事情做不完、加班熬夜、應酬聚會、滑手機用電腦、時間分配不當等,睡眠往往成為犧牲品,導致睡眠品質差、睡眠時間不足。千萬別以為這只是影響隔天精神,喝杯咖啡來提神就沒事,睡眠對健康太重要了,長期沒睡好會拖垮健康、影響代謝和飲食行為,不僅容易肥胖,也會影響腸道健康!

美國學者研究發現,睡眠時間在六小時以下的人,含糖飲料的攝取量比起睡七到八小時的人明顯較多,睡不到五小時的人喝更多。也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者(低於六小時),食物總熱量的攝取是明顯增加的。如果能夠把原本不足的睡眠時間多延長一點,讓自己睡久點、睡好點,除了精神變好,食慾也會跟著下降,對甜食的渴望也會降低。

除了睡眠時間的長短很重要,就寢時間也同樣重要。國外研究發現,同樣睡眠長度接近七小時的人,夜貓子型(接近午夜十二點才就寢)比早睡型(晚上十一點前就寢)的人,有較高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發炎指數(hs-CRP),而且全身體脂肪含量較高,肌肉量卻比較少。整體來說,夜貓子得到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的風險是比較高的。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生活作息與體內日夜生理時鐘,對於生理運作和代謝調節非常重要。

睡眠對於大人和小孩的健康同等重要。在臺灣,不只許多成人睡眠不足,學童也常常睡不夠,或許因為課業繁重,或許因為3C產品、電腦、手機的普遍使用,這樣長久下來一定會影響學童的健康。國外針對四年級與七年級的學童研究發現,一天睡不到十小時的學童,明顯較常喝含糖飲料,蔬菜也吃得比較少。另一份研究則發現,嬰幼兒時期如果睡眠不足,不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未來肥胖與體脂肪增加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講到睡眠,不能不提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一種賀爾蒙,每當接近夜晚睡眠時間,我們腦中的腺體松果體(pineal gland)就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有助於讓我們進入安然熟睡的狀態。全暗的環境能幫助分泌褪黑激素,光線的刺激反而會影響分泌。也就是說,在睡眠時間開燈、滑手機、使用3C產品,都可能會減少褪黑激素的分泌,因而影響睡眠。

別以為褪黑激素只跟睡眠有關,分泌不足只會影響睡眠而已。褪黑激素除了由腦中的松果體分泌,我們的腸道也會分泌褪黑激素,而且腸道所含的褪黑激素總量是松果體的四百倍之多!目前我們知道,褪黑激素對人體健康有許多方面的影響,它對腸道健康很重要,體內褪黑激素濃度較低的人,往往也代表著生理時鐘的混亂,這樣的人較容易有腸漏現象。有研究發現,對於罹患腸躁症的人來說,補充褪黑激素有助於改善腹痛程度。

在代謝疾病方面,褪黑激素會影響胰島素分泌的調控機制,也影響胰島素阻抗性、心血管疾病、血脂代謝、血糖控制、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此外,褪黑激素還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也有研究顯示它有對抗癌細胞的功效。臺大的研究團隊則發現,褪黑激素有助於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的睡眠品質與疾病嚴重度,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醫學期刊《JAMA Pediatrics》。

上述研究在在說明了褪黑激素、良好的睡眠,以及規律的日夜作息對於健康的重要,從新生兒到老人無一例外。對於經常熬夜、睡覺前喜歡用手機、睡覺時開燈、日夜顛倒、工作輪班的人,可得特別注意自己的睡眠作息與健康狀態。

午夜12點就寢得到「糖尿病」 「代謝症候群」風險較高!睡多久才夠呢?8個小技巧,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那麼,要睡多久才夠呢?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NSF)建議,根據不同年齡層,建議的理想睡眠長度可見上圖。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小技巧

技巧1 按表操課。

固定時間就寢與起床,即始放假或週末也一樣,有助於建立規律的生理時鐘運作。

技巧2 睡前放鬆儀式。

可以聽輕音樂、靜坐、冥想、閱讀、泡熱水澡、做簡單的伸展操,幫助大腦和情緒進入放鬆狀態。避免收看容易引發情緒波動的節目或影劇,避免睡前玩容易入迷的電玩遊戲,避免睡前在床上滑手機。

技巧3 避免長時間午覺。

午間小睡片刻有助提神,但盡量不超過三十分鐘,以免影響晚間睡眠。

技巧4 每天規律運動。

技巧5 舒適的環境。

避免噪音、避免太冷或太熱的室溫。準備舒適的寢具。睡覺時建議燈光全關,不要有任何光線。臥室內也盡量不要有電視、電腦,與工作相關的物品,讓臥室成為能夠徹底放鬆的場所。

技巧6 睡前避免攝取咖啡因、吸菸、喝酒、吃大餐或食用會導致脹氣不適的食物。

技巧7 白天接觸陽光。有助於建立日夜規律作息。

技巧8 倘若因為身體不適症狀而影響睡眠,請先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切勿自行任意使用藥物。

 

午夜12點就寢得到「糖尿病」 「代謝症候群」風險較高!睡多久才夠呢?8個小技巧,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本文節錄:【腸漏,發炎的關鍵】一書/吳佳鴻醫師/時報出版

作者/吳佳鴻醫師

鴻馨診所院長。臺大醫學系醫學士、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肥胖醫學會肥胖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副祕書長、臺灣醫用營養醫學會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IFM)醫師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核心課程訓練、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專科醫師考試通過。

吳醫師認為身體的組織、系統、器官的生理運作,都是彼此緊密相關、互相影響,而非獨立運行。面對慢性病的趨勢,我們可以試著跳脫以「疾病為中心」、器官各自獨立、單純治療症狀的框架,融入以「創造健康」、「人為中心」的全人整體照護思維,透過生活形態中飲食營養、運動活動、睡眠休息、壓力管理、周邊關係、心理情緒心靈等各面向的調整,讓身體各系統間的生理功能和諧運作,進而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Optimal Health)。他主張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周邊的人,讓大家一起變得更好、更健康。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眼睛紅腫、還有大量分泌物,一名70多歲女性,就因為出現這樣反覆的症狀四處求醫,皆以結膜炎治療,卻始終無法根治,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右眼下內眥出現淚小管先天異常的結構,導致眼部易堵塞而細菌感染,醫師一口氣將淚小管內多顆結石沖出,才真正終結右眼反覆感染情形,免於眼球被摘...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上午宣布,國內再新增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境外移入個案,下午2時召開臨時記者會,由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說明最新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3,89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2,269例排除),其中577例確診,分別為48...

閱讀詳情 »

耳朵發炎,醫師開立耳滴劑囑咐要按時用藥,但耳滴劑到底該怎麼用?使用時該注意哪些重點?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林婉妮醫師表示,使用耳滴劑前最好先將藥水搖勻並用手溫熱,維持側躺或傾斜姿勢,將耳朵稍微拉開以利藥水確實滴入耳道內,使用劑量應遵從醫囑,平均約點2至4滴。林醫師叮嚀,點藥後建議維持躺姿約5至10分鐘...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明顯轉涼了,不少「節氣病」的病號也開始湧現,國內中醫門診近來就多了許多咳嗽及皮膚症狀的病人。尤其不少人抱怨臉上皮膚都脫皮了、身體還有點乾癢,中醫師表示,針對這一類秋冬乾燥脫皮的現象,就必須「早睡」加上「忌口」,並可靠著自我按摩穴道,按摩曲池穴、三陰交穴來緩解皮膚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