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即日「取消實聯制」 陳時中:因為沒有實質效果

即日「取消實聯制」 陳時中:因為沒有實質效果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7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進入社區流行階段,本土疫情將持續升溫,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宣布即日(4月27日)起取消實聯制,現行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仍維持至今(2022)年5月31日,相關規定說明如下:

現行防疫措施 規定總整理

一、即日起取消營業場所/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餐飲場所等)實聯制措施,鼓勵民眾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

二、現行戴口罩規定維持不變,除例外情形時得免戴口罩,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

(一)唱歌時,維持須戴口罩。

(二)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且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

1.室內外從事運動。

2.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

3.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

4.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5.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6.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7.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三)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

(四)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

三、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四、賣場、超市、市場:依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不另要求人流管制;開放試吃。

五、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開放飲食。

六、餐飲場所:應嚴格落實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違反上述措施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

七、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之防疫措施辦理。

沒有了實聯制!鼓勵民眾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

指揮中心指出,簡訊實聯制自去(2021)年5月19日起實施,透過「疫調輔助平臺」整合簡訊實聯制資料,協助地方政府疫調人員掌握個案相關活動史及匡列接觸者等,達到防疫之目的。

截至今年4月26日止,已發送47.7億則簡訊,因應疫情發展及防疫新階段之措施調整,即日起取消實聯制措施,簡訊發送將自明(28)日零時起退場,鼓勵民眾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該APP在廣泛使用下才能發揮最大成效,使用者只須下載安裝並開啟藍牙,APP即可記錄相關資料。民眾進入場域時僅需出示APP畫面,提供更便利之自主防疫方式。尚未安裝之民眾可至App Store及Google Play雙平臺下載使用。

指揮中心呼籲,防疫工作人人有責,請民眾自主落實防疫措施,維持個人衛生好習慣,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出入公共場域落實體溫量測等相關措施,下載並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延伸閱讀】

本土確診近9千!再添16例中重症、2例死亡

本土+6295 急診天天爆滿!指揮中心急籲:勿浪費資源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56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暈眩的各種案例 案例一 一名50歲男性某日駕車上班途中,正準備右轉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暈眩,趕緊把車停在路邊,隨即打電話通知家人前來幫忙,並向公司請假送醫。就醫時,醫師發現,每當患者頭向右轉時,均會誘發短暫的眼振和暈眩;頭向左轉時,也會誘發病症,但較為輕微。於是確定是右側水平半規管的耳石沉積症所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南報導】國內出現首例新冠病毒社區感染,個案已不幸死亡,引發不少人恐慌。最近如果有人在電梯、捷運車廂等密閉空間咳嗽,旁人也會紛紛走避。不過,咳嗽不見得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問題,也可能只是過敏所致,只要用對藥物就能改善。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藥師王美文表示,過敏是人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新冠病毒疫情越演越烈,台灣也出現第1例死亡個案,消息公布後,藥局外面排隊購買口罩的人潮更多,許多人惶惶不安,擔心被感染,甚至影響睡眠。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幾個月來,新冠肺炎已經成為門診患者主要的壓力來源,9成身心疾病患者擔心疫情影響健康,甚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